藏象五脏课件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071116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1,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藏象五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藏象五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藏象五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藏象五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藏象五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藏象五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藏象五脏课件(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一、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藏象 1、出处素问六节藏象论 2、含义: 藏象的概念含有“藏”和“象”两方面。,最宝贵的器物,cng,生理之象,喻指人体 的内脏,象,藏象,解剖形态之象,五脏,内脏与自然界相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zng,藏,狭义,广义,泛指内脏,深藏于内,贮藏

2、,神,精,狭义的脏,应象,表象,形象,病理之象,以 象 测 藏,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张介宾:“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3、关系 (1)藏与象的关系 藏象相通,藏变象变 有藏才会有象,藏和象是相通的;有藏的功能改变,才会有象的变化。(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以象测藏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2)藏象、脏腑与脏器的关系 三者名称相同,实质不同。 藏象是以生理病理征象为主的概念

3、。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每一个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的综合概念,可能包括许多脏器的功能,如脾。 脏器是纯粹的解剖学概念,其功能散在于许多脏腑之中。如大脑。,(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采用“以象测脏”的方法,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体、华、窍、志、液,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并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4、(三)反复的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藏象理论的说理工具,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影响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藏象的概念和结构源于古代 的解剖观察 内脏的部分直观功能源于其 藏象学说 形态学的认识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 的形成 而赋予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 修正和完善 藏

5、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 哲学思想的渗透,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五脏与六腑阴阳表里配合,构成一个整体。 2、五脏与体、华、窍、液联结成一个整体。 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4、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不仅是保证人体平衡的关键,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平衡的关键。,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第二节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

6、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一)概述 位置:位于左胸腔,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属性: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太阳,五行属性为火。 经络: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 特性:喜清静内守,恶热,一、心,(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

7、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1)含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血液的生成、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心主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血脉 主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2)机理: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心血脉的关系,脉为血府,血养脉,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心行血,心生血,血养心,心与血,血与脉,心与脉,心的阴阳平衡 是主血脉的重 要条件,心气充沛,血液正常运行 的必备条件,脉道通利,血液充盈,多个器官的

8、参与,心神的调节,心气推动,心阳温煦,心阴滋润,心血濡养,肝,脾,肺,生理活动的最高主宰,心 推 动 血 液 在 脉 中 运 行,形成整体观,阴阳平衡促进心脏正常搏动,(3)意义 生理表现 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 面色-红润光泽 舌质-舌体红活荣润 胸部感觉-舒畅 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映的部位。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病理表现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悸,气短,胸闷,脉微, 心阳虚-血寒则凝:胸闷,胸痛,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脉涩 心血虚-失于濡养:心悸,面色淡白无华,脉细,舌淡 心阴虚-阴虚则热: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火旺-胸中烦热,舌尖生疮

9、,脉数,2、主神明(心藏神) (1)含义: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 (2)神的含义: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广义之神,狭义之神,(3)机理: 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生血、行血 主宰和调控人体的精神活动。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血生神、养神、藏神,血者, 神气也,血 养 脏,神御脏,心藏 神,心具有接受外来刺激,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 灵枢本神指出:

10、“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充分说明了心为心理活动的中枢,对各种心理活动起着整体调节作用。,(4)意义: 生理表现 心主神明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反应灵敏,思维敏 捷,寤寐正常 病理表现 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 忘,思维迟钝 心阳暴脱意识模糊,甚则昏迷 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心烦失眠,甚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痰浊蒙蔽心神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薄,喃喃自语 痫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 痰火扰乱心神狂病: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 笑无常,(三)心的系统联系 体脉脉为血府 华面面部

11、血管丰富 手少阴心经别络通舌 心在 窍舌 心行血以濡养舌体 舌功能与心主神相关 液汗“阳加于阴谓之汗” 志喜,“喜则气缓”,1、在体合脉 (1)含义:是指全身的血管与心连通,并与心脏配合,共同完成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2)机理: 解剖上:心有四大血管支撑 生理上:心与血脉相连,心搏推动血行 病理上:心脏有病可表现于脉象 诊断上:观察脉象变化可诊断心脏病,(3)意义: 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 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象和缓有力 病理表现 心气亏虚行血无力:脉微 血行不畅,心血瘀阻:脉细涩或结、代 心血亏虚血脉空虚:脉细弱 心气暴脱脉微欲绝,2、其华在面 (1)含义:华,指荣华、精华、光彩。所谓心其

12、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显露在面部的色泽变化上。 (2)机理: 心主血脉,面部血脉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故从面部色泽变化可探知心血的盈亏和心气的盛衰。 面部表情反映了心主神志活动状况。,(3)意义: 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面得血荣:面色红润光泽,表情丰富自然 病理表现 心气亏虚血行不畅,心血瘀阻:面色青紫晦暗 心血亏虚面失血荣:面色淡白无华 心气暴脱面色苍白或暗滞,3、开窍于舌 (1)含义:又称“舌为心之苗”,是指舌为心之外候,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明的功能状态。 (2)机理: 经络上:手少阴心经及别络联系于舌 舌的血脉极其丰富 主血脉 生理 舌面无

13、表皮覆盖 功能上 舌主言舌者,音声之机也” 主神明 舌主味觉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 能知五味矣”,(3)意义: 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正常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 心主神明正常味觉灵敏、语言流利清晰 病理表现 心阳不足舌质淡而胖嫩 心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阴不足舌红瘦瘪 心火上炎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语謇或失语,4、在液为汗 (1)含义:又称汗为心之液,是指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 (2)机理: 津液入脉化血 主血脉 汗血同源 汗为 心 津液出于皮肤为汗 心之 主神明调节卫气,司汗孔开合 液,(3)意义: 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汗液正常排泄 病理表现 心气虚自汗

14、心病出汗异常 心阴虚盗汗 心阳暴脱绝汗 多汗伤津耗血血不养心 出汗异常影响心 大汗亡阳心阳暴脱(如中暑),5、在志为喜 (1)含义: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的情志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2)机理: 心为君主之官,喜为良性刺激归心 喜悦的心情,可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全身舒适,益于健康,(3)意义: 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情志安和,欢喜适度,身心健康 病理表现 喜乐过度心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损伤心神,重者可 见精神错乱,甚或心气暴脱而亡等 如范进中举而疯,牛皋大笑而亡 心气逆乱喜笑不休 心气不足令人悲伤,心包络,别称:“心包”, “膻中”,“心主之宫城” 部位:心的外围 经络: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

15、经相为表里 功能: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 病理意义:“代心受邪”,思考题,1心的别称有哪些?心的系统联系有哪些? 2何谓心主血脉?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哪些因素有关?其生理病理意义为何? 3心主神明的含义是什么?其生理病理意义为何? 4如何理解“汗为心之液”? 5为什么说“心者,生之本”?,二、肺,(一)概述 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 “华盖”。 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质地疏松。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外在联系: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在志为悲。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特性:华盖,娇脏,肺喜润恶燥 别称:肺为“华盖”、“娇脏”、“气之本”、“相傅之官”。 属性: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少阴,五行属性为金。 经络: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二)肺的运动特征 1、肺主宣发 (1)含义: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特点。 (2)体现: 通过肺的宣发,呼出体内浊气 肺主 布散脾气 水谷精微 濡养头面 宣发 转输的 水液 滋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