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069200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3单元第6课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3阐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4.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区域性。难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基础初探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2科学技术(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3)作用:体现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

2、(1)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区域文化间关系: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地位: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2)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包容性(1)内容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

3、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预习提升1判断(1)中华文化指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2)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4)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5)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综合国力之中,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答案】.(1).(2).(3).(4).(5)2思考: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怎样?

4、【提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先思考再核对答案1教材P66探究问题【提示】.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既反映上层人士的生活,又贴近百姓。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教材P68探究问题【提示】.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

5、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这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此书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在农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另外,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教材P69探究问题【提示】.(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色彩。4教材P70探究问题【提示】.(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花鼓舞,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节奏鲜明;壮族“板鞋舞”,表现力丰富,它借助

6、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我的花儿是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学生分组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1步背景鲜活材料,审清细节材料一.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材料二.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

7、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材料三.少数民族的歌舞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我国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创造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第2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东北二人转”文化和荆楚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提示】.(1)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2上述材料中的三种文化间的关系如何?【提示】.都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

8、化间的关系怎样?【提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4荆楚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请问,什么是包容性?包容性有何意义?【提示】.(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第3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明确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

9、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联系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2.比较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概念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某一民族在历史和现今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化成果的总和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地域性特定性民族性联系中华文化与区

10、域文化。中华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又包括齐鲁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3.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图示关系(2)侧重不同: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3)冲破误区: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

11、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第4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1“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2014年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总的来说,南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A独特性.B区域性C整体性D民族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南方人和北方人口味不同,表明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要求。【答案】.B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融合,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

12、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解析】.依据材料分析,京剧吸收、借鉴多种剧种而成,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所以C符合题意,A、B不符合要求,D表述绝对化。【答案】.C3汉语成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更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具有地域性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领悟信息的能力,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成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密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材料中未体现。【答

13、案】.A2017中国(青岛)国际茶业博览会暨紫砂精品展将于2017年5月26日29日在青岛华秀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中国茶业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茶艺与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可以说,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以茶会友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以茶代酒,更是现代人交际的高尚之举。中国茶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以后,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逐渐形成一个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世界东方茶文化

14、圈。先对接知识材料信息知识对接中国茶文化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糅合了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以茶会友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以茶代酒,更是现代人交际的高尚之举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中国茶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以后,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再演练应用1上述材料表明,中国的茶文化(.)A为中华文化所特有B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C源远流长

15、、博大精深D源于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解析】.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符合题意。世界东方茶文化圈的形成表明A错误;B在材料中未强调,排除;文化源于社会实践,D说法错误。【答案】.C2下列关于中国茶文化与世界东方茶文化圈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日、韩三国茶文化之间没有共同性B前者具有民族性,后者具有世界性C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二者不存在质的区别D后者的形成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解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共同性,A错误;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C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D与题意不符。【答案】.B3试分析中华茶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茶文化的意义。【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