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92959527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3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 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 题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用规定用笔将所 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第卷(阅读题卷(阅读题 共共 666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说文云:“牍,书版也, ”所说的牍即指“尺牍” ,是古代作为书写工具的

2、木版,当 时的牍通常长一尺,因而名之。 “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迁记载缇萦救父的故事时,说:“缇萦通尺牍,父得 以后宁。 ”可见缇萦是用尺牍作为书写工具来上书皇帝的。再如汉书记载:“汉遗单于 书以尺一牍。 ”可见,西汉时尺牍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其使用范围较广,普通臣民上书皇帝可 用尺牍,两国之间的外交辞令也可用尺牍。此时尺牍是指书写工具的实物形态,文体意义不 明显。 东汉时,尺牍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据后汉书记载,刘睦擅长作文,当世以为楷 模。在其临终之时,汉明帝还令其做“草书尺牍十首” 。这里所指称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 的木牍,而是指某种“文” ,具有文体意义。大约到南朝时,人们开始用尺

3、牍指代书信。刘 勰文心雕龙书记在评论历代书信之后,云: “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祢衡代书, 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 ”这个概念在后世一直沿用,尤其是明清,出现大量标明 “尺牍”的书信选本,如秋水轩尺牍 雪鸿轩尺牍等,都是当时的流行读物。 在造纸术没有出现之前,人们的书写工具除了木牍之外,还可用竹简。唐代苏鹗曰: “以竹为书笺,谓之简。 ”时日既久,简也从书写材料演化为文体名称,成为书信的一种形式。 后世人们将“简”与“书”并称,如魏禧认为“简与书一也” 。 文体意义上的简与尺牍完全相同,或者直接将二者连用,呼为“简牍” 。自六朝以来, 尺牍、简与书可以通称,但若严格辨体,当尺牍与“书”

4、并称时,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古 时史官大事书于策,小事载之简牍。作为书信体意义的尺牍也继承了这个特点。一般而言, 尺牍的篇章较“书”短小。魏禧认为尺牍与书信的主要区别在于繁简大小的不同,相对“书” 而言,尺牍往往是“寥寥数言,情致足录”的短章。另有一些文学总集,不论是从理论上还 是从选文的具体操作上,都认为尺牍最主要的特点为行文简略,篇帙短小。如贺复征文章 辨体汇选说:“尺牍者,约情愫于尺幅之中,亦简略之称也。 ” 文章辨体汇选既选“书” ,又选“尺牍” ,而所选尺牍绝大部分是数十字或百余字的短章,所涉及的内容多为日常生 活中的小事,如山水花月、饮酒期约、馈赠问候等琐细之事,很少涉及社会政治或

5、学术伦理 方面的大问题。如欧阳修滁上与梅圣俞书 ,虽题为“书” ,而贺复征仍收在尺牍类中。 古代人际交往中,尺牍是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人们在写尺牍时,可以随意抒 写,不受拘束,往往能表露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古代出现了许多文辞优美、 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特别是唐宋,尺牍更是得到士人们的重视。黄庭坚更 是成为当时的尺牍名家。更有一些文人不治他事而专写尺牍,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 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 (选自中国古代文体史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尺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尺牍”在西汉时是指一种书写工具,文体意义不明显;到东汉时,开始

6、作为文体名而存在, 具有文体意义。 B “尺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 , 史记中提及的“尺牍”和说文 文心雕龙中提 及的 “尺牍”意义相同。 C “尺牍”大概从南朝开始指代书信,尽管有时和“书”并称,但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尺牍 的篇幅比“书”短小。 D “尺牍”是古代人际交往中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有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 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西汉时期,普通臣民上书皇帝以及两国之间外交往来都可使用尺牍,尺牍的使用范围较 广。 B.尺牍自从出现书信的意义之后,后世一直沿用,明清以来,出现许多标明“尺牍”的书 信选本。 C.宋

7、代欧阳修的滁上与梅圣俞书,虽题为“书”,但从其篇幅长短和内容看,仍然属 于“尺牍” 。 D.唐宋时期,一些文人如黄庭坚专写尺牍,这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了当时社会的 普遍认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称为“尺牍”,是因为古代所有的牍仅一尺长,但“草书尺牍十首”中的“尺牍”,不是指 长一尺的木牍。 B.秋水轩尺牍以及雪鸿轩尺牍中的“尺牍”是指书信这种文体,这两本书是明清时 期的流行读物。 C.从对尺牍的文体特征上看,魏禧和贺复征的观点相同;从对尺牍所写的内容上看,两人的观 点不相同。 D.尺牍所写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饮酒期约等,一般不涉及社会政

8、治或学术伦理方面 的大问题。 2 2、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3333 分)分) (1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11题。 4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2 分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2)足以极视听之娱( )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3 分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2)当其欣于所遇。 ( ) (3)亦将有感于斯文。( ) 6.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翻译(只写通假字,不翻译者不得分) 。2 分 (1)举酒属客( ) (2)举匏樽以相属( ) 7.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6 分 (1)歌窈窕之章( ) (2)侣

9、鱼虾而友麋鹿( ) (3)正襟危坐( )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6)不知东方之既白( )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4 分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而今安在哉?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弃甲曳兵而走 兵:武器。 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抢夺。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开仓救济百姓。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5 分 王好战,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斧斤

10、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 B./ C./D./ ( (二二)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8 8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剑 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 1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 6 分)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题任意选做 6 题) 。 (1)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11、) (2) ?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 ) (3)不见复关, 。 (诗经氓 ) (4)明明如月, ?(曹操短歌行 ) (5)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6)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 (7)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 (8)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18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选选 择择 邹德学 姥爷那年十六岁。 十六岁的姥爷性情随和,还没啥自己的主见,在家都听爹娘的,出门全听兄长的,一直 被人视为听话的好孩子,人们有啥事总乐意叫上他。 那年过年前,三十多里

12、外的刘庄搭台唱大戏,村里好些年轻人都赶去看热闹,姥爷也随 人去了。回来时,姥爷跟四个人说说笑笑地一起走。谁知走着走着,天就变脸了,先是刮起 呜呜的北风,卷得尘土细沙飞扬,落叶碎草漫天,人都没法睁眼。紧接着,云就像从天边赶 来的羊群,从挤挤拥拥到一下铺开,眼看着就到了头顶,铺满整个天,并且越积越厚,越压 越低,接着就散散落落地下起了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密。 二柱哆嗦着一声喊:“雪怕是要下疯了,咱不能再走大道,太远,抄近道吧!”大伙一 声应,想也没想,就抱着脑袋窜上了山间小路。 山里的雪似乎小点,可谷里的风却特别厉害,劈头打脸地吹,一阵紧似一阵,鬼哭狼嚎 般响,刮得人都跌跌冲冲站不稳脚。五个人没走

13、多久就抗不住了。“不能再走了,快找个地 方避避!”二柱大模大样地喊。五个人中他年龄最大,力气也最大,他早把自个当成了这伙 兄弟中说一不二的领头人。“前面沟边有个山洞,我领你们去。”风里,三牛缩着脖子闷闷 地应了一声,大伙就跟着他往前拱。 山洞寻到了,很小,五个人进去都快挤满了。洞里没风没雪,也不太冷,更让人惊喜的 是,不知什么人在里面落了一捆树枝。二柱点上火,就别提有多暖和多舒坦了。外面的风刮 得更紧,大团大团的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直直往下掉,小道一下就被掩住了,看不清了。 “二柱哥,咱还是趁早走吧。不能歇,歇了怕就走不出去了。”一向不大爱说话的丫头 站在洞口,看着满天风雪突然说。丫头当然是个

14、小子,他爹怕不好养,给他取了这么个贱名。 丫头凡事爱琢磨,认准理就闷头做。二柱一向看不起丫头,嫌他没爷们气,这回见丫头跟他 唱反调,顿时很不高兴,马上拉下脸来:“你要怕死,你就自个走吧。”“二柱哥,天真的 很怪,雪只怕越下越大”丫头结结巴巴地说,急得都冒汗珠子了。二柱手一甩,不让丫 头往下说:“要走你走,我们不走。”这时,一直没吭声的姥爷开口说:“丫头哥说得对, 咱是该走。”显然,没人料到一向顺从的姥爷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伙顿时一愣。二柱突然发 起牛脾气:“走什么走?傻蛋才走!”三牛也嘟囔道:“就是嘛,烤着火又不冷,等雪小了 再走嘛。”二柱又大吼起来:“你让他俩走!” 话说到这份上,谁也不能再说

15、啥了,就僵着。丫头终于一跺脚,扭头看看姥爷,拧身钻 出洞去。姥爷看一眼外面的天,又看一眼二柱他们,说声“那我和丫头哥先走了”,毫不迟 疑地闯进呼啸的风雪里。 姥爷在将要出洞的那一瞬间,耳朵边好像听到了他爹常说的那句话:人哪,凡事自己得 看准了,才不会吃亏。 掌灯时分,两人才跌跌撞撞回到村里,都冻得腿打不得弯,话说不出来。 那夜,大风呼呼地一直没歇过,大雪一直刷刷地没停过,老天冷得出奇。第二天晌午风 雪小了点,村里的人趟着没大腿的深雪,随着姥爷和丫头到山里找人。山里的树上都压着厚 厚的雪,小树都压趴了压没了,山崖上挂着粗粗的冰柱,有的大石头都冻裂了,脚一蹬就碎。 好不容易摸到那山洞前,洞口却给雪堵住了,扒开后只见洞里四壁上也全是冰霜,柴早烧光 了,三个人抱在一起,冻成了冰人 十六岁以后的姥爷,又爬过了无数沟沟坎坎,在东北的山村里一直活到了八十八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4文中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描写恶劣的风雪天气?(4 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