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7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试题课后限时作业(十六)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92952982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7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试题课后限时作业(十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7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试题课后限时作业(十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7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试题课后限时作业(十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7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试题课后限时作业(十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7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试题课后限时作业(十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7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试题课后限时作业(十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体设计】福建省2017高考语文 课后限时作业(十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代山水画名家林之源林春霞林之源,现年53岁,字半溪,号石门山樵,冷香居士,浙江温州人。他虽出生在我国民营经济之都温州,是中国的犹太人,但他身上并不具有温州人普遍存在的浓郁商气,他在举手投足间透出的超然绝尘、清朗洒脱,并非俗人之态,大有饱读诗书之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他身着古朴唐装,颌下一绺墨髯,脚蹬百纳布鞋,仙风道骨,神态飘然,浑身充满着奇气、野气与狂气。古人喜欢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来形容文人墨客的出众才华和人生阅历。遍览海内外名山大川的林之源正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当代隐士文化的代表人物。

2、林之源是个淡泊名利的居士,他产生隐居的决心,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而是出于对我国传统朴素哲学思想的执著追求。他为人处世,力求自然与本真。他还有一个称号“林癫子”,说起“林癫子”的故事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他在资江隐居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位主席曾到冷香书屋与林之源评书论道,共研习书之心得,并给林之源赠送了一幅字。也许是有感于这位政要的诚信与礼贤下士的谦虚胸怀,没隔多久,林之源便到自治区政府拜访这位主席。由于长期在深山深居简出,疏于添置衣物,他临时从附近村民家里买了一块粗布,用剪子从中间剪出一个洞,头往洞里一钻,将布裹在身上,然后在腰间扎一根枯藤,披着长发,拄着拐杖,就下山了,直奔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

3、大院。门卫见这样一位不修边幅、似是疯子的人站在政府大院门前直喊要见主席,十分惊诧,正要将他轰走。幸好被那位主席的秘书遇见了,那位秘书认识林之源,连忙将他引进大院,会见了那位主席。当日,那位主席隆重接待了他,还苦苦挽留他住下来,想与他继续谈经论道。林之源生性豪放,多年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生活,对官场上的那一套应酬不太适应,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南宁,返回大山深处宁静的冷香书屋。从此,“林癫子”的美名不胫而走。所谓“不疯迷,不成魔”。林之源隐居山林之初,困了就躺在草丛中呼呼入睡。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终日以山为师,以水为友,体察了山水的真美,他的作品才超凡脱俗。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清明隽永、

4、朗然澄澈之气,直爽豪迈、自由自在之情。因此,有收藏者如此感叹:“林之源的画养眼,我庆幸,能收藏他的印章、山水画,如同把天地情怀揽于陋室之中。”他本想长期隐居山林,潜心钻研诗书画印,由于一度清静避远的隐居之所资江岸畔的百卉谷被开辟为旅游热线,他的宁静生活逐渐被打破,时有人前来踏访。于是,2007年,他选择了出山,带着作品积极入世,先后在北京荣宝斋、西安等地频频举办个人诗书画印展,并取得一鸣惊人之奇效。陕西等地书画界一些权威人士感叹:“感谢你将江南的灵秀与真山真水带给了我们这片黄土高原!”当然,此次出山,他并非简单地进行个人作品展览,大有普度众生之胸怀。他不仅要将自己多年对自然以及山水的敬畏之情与

5、大家共同分享,而且还要将十年苦读诗书和钻研国学的心得奉献给芸芸众生,以此唤醒一代被物欲所迷失了的灵魂。因此,他频频出入国内一些高等学府,讲学授道,广收弟子,并以此为乐。他说:“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很难有大作为。这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以出世之精神去做入世之事业,就会事半功倍。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不食人间烟火,而不去做一点实际的事情,到头来也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进得去,出得来,这就是道家的本色,也是人生的哲学。”王国维在人间词

6、话中也曾感叹“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正是林之源“出于世”与“入于世”的心声。真正的隐士隐的不是形而是心。(选自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0月23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充满着奇气、野气与狂气的林之源,一生淡泊名利,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力求自然与本真,是当代隐士的代表人物。B文章传写的主人公是山水画名家,可文章重点却在于解读主人公林之源“出世”与“入世”的原因,并没有涉及林之源书画作品的特点与风格。C文章第五段插述“林癫子”的故事,其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更富有传奇色彩,以丰满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吸引读者。D因为林之源的隐居之所资江

7、岸畔的百卉谷被开辟为旅游热线,他的宁静生活被打破,本想长期隐居山林的林之源不得不出山,“入世”实在是无奈之举,情非所愿。E林之源,隐居是出于对我国传统朴素哲学思想的执著追求,出山是要唤醒一代被物欲所迷失了的灵魂,“出世”与“入世”皆出于一种责任。【解析】B项,第6、7、8段有涉及林之源书画作品的特点与风格;D项,“入世”不是无奈之举,而是积极入世。【答案】BD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的“真正的隐士隐的不是形而是心”?【答案】真正的隐士隐的不是形体或其他外在的东西,而是不汲汲于世俗功名利禄,不斤斤计较。3文章主人公林之源的“出世”与“入世”对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你有哪些启示?请分条简述。二、阅读下面的

8、文字,完成46题。“国学狂人”刘文典传奇的一生柳已青提起古籍校勘大家刘文典,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狂生的形象,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刘文典的逸闻广为流传。在安徽大学任校长时,与蒋介石发生争执,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在西南联大时期,跑警报遇到沈从文,喝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因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这是人们熟悉的刘文典。刘文典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一面。早年参加同盟会,师承刘师培、章太炎,发扬光大“章疯子”的狂狷个性,章太炎曾作联语“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赠刘文典。追随孙中山,担任秘书,起草英文电稿。在新文化运动中

9、,刘文典加盟新青年,高举科学大旗。执教北京大学时,参与营救陈独秀,驱逐章士钊。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时,请陈寅恪出大学入学考题对对子“孙行者”。在云南大学执教时期,被尊为国宝级教授,成了云南省主席的“座上宾”,吸食鸦片,是云南省政府特批的。1946年10月,刘文典为蒋介石60大寿写骈文祝寿。狂人刘文典作为第一本为刘文典而作的传记,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

10、章玉政在狂人刘文典后记中说,尽量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史家态度,强调故事性与学术性并存。写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书中有美中不足之处。笔者觉得有些地方作者下的判断过于草率了。比如,刘文典被西南联大辞退这桩公案。有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分歧,即使相同的史料,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磨黑)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他的普洱之行遭到了联大同事的非议,认为他不堪为人师表。闻一多强烈反对,坚决不再聘请。即使刘文典收到了聘书,也要收回。于是,刘文典被联大解聘。章玉政在“恩怨闻一多”这一章,有为刘文典翻案的意味。刘文典磨黑之行,章玉政解释为生计所迫;

11、刘文典贪食鸦片,章玉政归结为缓解丧子之痛;刘文典被解聘,归结为与闻一多的恩怨和矛盾。刘文典被解聘的真正原因,在梅贻琦延迟回复刘文典的信中,说得很明白:“尊驾亦已于春间离校,致上学期联大课业不无困难。”刘文典的磨黑之行,“自问实无大过”,但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精神独立,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刘文典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魏晋风度和名士派头,这本传记抓住了刘文典的精神内核“狂”。章玉政认为,刘文典的“狂”,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与努力,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与逃离,是一种对尊严的坚守与把握。刘文典和他同时代的学者,在那个动荡起伏的时代,集体绽放“思想光芒”。4下列对

12、刘文典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人们熟悉的刘文典是一个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狂生的形象。B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时,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C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时期,呵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D刘文典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而自动离职。E刘文典是一个“狂人”,他的“狂”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解析】D项,应为“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E项,“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错。【答案】BE5文章说“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的依据是什么?【答案】传记狂人刘文典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6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是什么?依据文章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刘文典的“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