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922758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你受益匪浅。优秀的社会科学类书籍会把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充满哲理的事物,用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最好的告别读后感心得体会,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社会科学类书籍,总会给人们一种高大上而又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人们通常会认为书中会有一帮科学家做很厉害的实验,提出很高深的理论。但其实社科类书籍并不是如此,至少优秀的社科书不会这样。它们会从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不在意的细节中发现规律和道理,用简单有趣的语言告诉我们,原来是这样。本书最好的告别就是如此,而且它不仅让我又对社会科学的收获,还对教育方面产生了联想下面我将选取一个部分,记录

2、我的读书心得 一、这一小节的标题叫做,“老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锁的门”,而它让我生发的关于教育的思考也非常的有趣,这些思考可以总结为一个词“教育的深处”。人们经常说“老小孩”或者“人越老越像个孩子”跟老人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种感觉。有趣的是,当我读到书中这样一段话时,虽然它写的是老人,但使我联想到了关于孩子的一些事情。书中写到“威尔逊决定在论文中描绘一个不同的地方,这里允许虚弱的老年人尽可能多地控制对他们的护理程度,而不是让护理规范控制他们。她心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家。”最为打动我的是最后一句。文中的结果是威尔逊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第一家“辅助生活区”在这里老人不被看成病人而是房客

3、,老人是这里的主人,当老人需要护理时,工作人员会意识到,他们进入的,是别人的家。威尔逊的作为可谓是颠覆性的,因为她改变了人们传统认知中,老人与护工两者的关系。护工不再是简单的认为“我只是去服务一位不能自理的老人”,而是在想“我是去那里帮助一个需要我的人”。当我们把这个视角放到孩子的教育上时,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学校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构,而是一个让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更好地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构,那会有什么不同呢。答案是,完全不同。这个视角跟文中的辅助生活区一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认知中两者的关系。学校,是干啥的,教书育人,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师用他们广博的知识,让那些

4、学生接受教育。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学中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时不时说说哪里是重点,哪里是考点。学生在下面圈圈点点记笔记。你看,这跟辅助生活中心出现之前的那些养老院的观念其实有那么一点内在的相似,都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左对右的关系,也许有效率有效果,但没有温度,没有更多的人性的味道。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把学习换成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事情。把一种“共进”意识融入进去,并且增加学生的自由度。意思就是老师把自己的渊博学识传授给学生,目的当然是为了考试,但在传授完这些知识之后,这个链条还在继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关于这些知识或者它们之外的东西,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获得信息并

5、努力做到自己满意得程度。而学生的那些新点子,奇点子甚至是怪点子,也在激发着老师做出进步,让老师产生新思想新进步。也就达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同时进步的双赢效果。教育的深处是什么,也就是在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显然答案不是考试。而是提高个人能力,与社会竞争力。这种有共进意识的教育,既能在考试之外提升学生能力,又可以提高老师,这种双赢。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再次返回原文,看一看威尔逊“生活辅助中心”之后怎么样了。“1998年,研究机构公布了研究结果。结果显示,住户实际上并没有以健康换取自由,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提高了,同时,健康程度也得到保持。实际上,他们的身体功能和认知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重度抑郁症发生的概

6、率下降了,依靠政府支持的人的开销比疗养院降低了20%。这个项目大获全胜”。写到这里,我更加体会到标题“老人的渴望,一扇能锁上的门”的深意,如果延伸到教育问题上大概可以说成“学生的渴望,一位可以坐着跟自己沟通的老师”。 二、多少的自由是最合适的对于刚才提到的生活辅助中心,已经让人感受到许多优点但就如同哲学教材上写过的“新事物发展的前途光明,但过程曲折”,威尔逊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威尔逊的概念很快就收到了抨击,许多保护老年人的长期宣传者认为这个方案从根本就是危险的。工作人员如何保证关上房门的老人的安全?怎么允许身体残疾,记忆力有问题的老人拥有灶台、酒精和刀具等危险物品?谁来保证它们选择的宠物是安

7、全的?谁来确保他们的健康情况?”让我们再次回到刚才关于教育的联想。我们提高学生的自由度,表面上的确很多优点,让学生提高能力老师也能一起共赢。但如果透析内部,也会有许多类似的质疑。诸如“让孩子们有更多自主性地去获取信息,谁来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当孩子使用网络时,谁来避免让孩子接触到那些不良网站?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与时间,你怎么知道他不会偷着去玩?”这些问题听起来很难解决,也不可否认。但这也许恰恰使老师的责任更加重要。威尔逊的做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面对这些问题。威尔逊并不提供一刀切的答案。她要求自己和员工负责探寻保证住户安全的方法。同时她的哲学是提供一个地方,使得住户保持与那些住在家里的人

8、有类似的自由和自主包括有权利拒绝出于安全的考虑或者机构的方便而强加的约束。”可以看出,威尔逊并没有否认那些问题反而认为它们“很有道理”。她做的是,不是怎样解决,或者除掉这些问题,而是在这种问题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有许多独处权的老人需要护工更加细心的看护就如同自由度很高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监督一样。当传统的关系改变,他们的职能也相应做出了调整。这突然让我想起了中国的经济制度中的“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不管你到底在细节下怎么生产,用了具体什么原料,我只规定你的大方向大原则,卫生,安全,以人为本,讲求社会效益等,这就足够了。回看威尔顿的做法是不是有一些相似处,“我不管你养了什么宠物,不管

9、你是否藏了零食或者时候愿意夜里醒着然后白天睡一整天。”他们做的是,规定一个大方向,大原则,比如说,你的精神状况一定保证好,任何老人做的事不能伤害身体或者让原本的病情加重等。最终来看我们刚刚那个教育视角,学校不要规定你今天要学哪些科目,要做多少题,做什么样的功课,而是制定大原则,诸如在提高积极性的自由之下老师的监督作用,制定原则并督促学生遵守,让他们愿意遵守,才是一种更加适合的措施。自由的限度不是问题,关键是在自由之下,我们到底如何去做。 三、我把这一部分的心得总结为一个词“过程的重要性”在紧接着的“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这一节中,社会学家卡斯藤森做一个调查,发现老年人更能珍视生活的点点

10、滴滴,更容易满足。而后的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对人生与生活的一些思索。“卡斯藤森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变得懂得欣赏日常生活中的愉快与简单的幸福,变得更加满足生活中的美好。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等那么久才去这么做呢?我们为什么要等老了才去做呢?”我的答案是从礼记里的那句“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兴起在我,顺其自然。”得来的,叫作“无论什么事情,人生也好,生活也罢,它们的过程可以是可以体验的,而结果不能。”前几年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鸡汤,大体讲的是一个富人在一个村落里看到一个每天只做点杂活,捕捕鱼,喝点酒无为度日的穷人,就问他问啥不去努力奋斗呢,穷人

11、却反问富人你奋斗是为了什么呢,富人的答案是“为了以后可以拥有闲适的生活”,穷人哈哈一笑“这不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吗”。这个答案乍一看是成立的,但实则怎么可能成立呢。你围着400米的操场跑10圈又回到起点,跟站在起点呆着不动之间的区别自然不用多说。生活与经历,无论成功与否,难易与否,给予我们的永远不仅仅只有一个结果,就像木心先生曾经打趣说到“能冲刷伤痕,使我们成长的其实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时间中的种种世事。”生活给予我们的是启发,是思索,是只有经历才能收获的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那这个思路可不可以链接到前面一直在联想的教育和学习方面。仔细思索,也许真的可以。从高考之前我们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拼搏的

12、高中岁月,我们用日子统计着口袋里的青春。正值高考结束,每一位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考上清华北大,211或者985。但即使会有人失望,出现落败,他所经历的十二年苦读给他的财富,永远不只有最后的这一个结果。结果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最后的结果本身。 四、把一切重归于现实,怎么去解决利益问题。在书中往后的部分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抱着采用这个概念的普遍想法,突然之间,辅助生活成为了疗养机构改头换面的一个旗号,还有甚至是只有几个床铺的寄宿机构,只是希望通过这个概念吸引更多自费的客户。”不必多说,前面提到过的“辅助生活中心”在上市之后,出现了被抄袭等问题,但其实这还不是最难易解决的。“甚至威尔逊自己的公司的董事

13、会,在发现有很多公司在采取不那么复杂,成本更低的策略后,也开始质疑她的标准和理念。威尔逊创造辅助生活中心本意是为了帮助,但她的董事会和华尔街渴望更高的利润。她虽然努力抗争但在XX年,她还是卸任了CEO出售了她创建的公司和所有股份。”在阅读过一个以“家”的概念建立起的机构的建立,成长和最后被利益所冲散的全过程,可谓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塌了”。从而,引发的思考难免沉重。谁都知道讲求应该去社会效益,但在经济效益面前,我们,每一个社会的一份子,又该如何去做呢。我没有答案。但我会不断阅读,学习,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微薄,但总会有一部分有心的力气。我只是选取了本书很小的一个部分来记录心得,其

14、实本书还有许多非常有趣而又意味深邃得内容。这本书里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医学知识,但是却触及了医学最深入的话题,那就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几千年来,医学所追求的一直都是延长人的生命,但近年来医学发展迅速,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足够长,长到了有几十年的老年阶段。当一个人的身体已经衰老到不可逆转的时候,当一个人已经度过了充实的一生以后,当所有的治疗都在增加患者痛苦的时候,医生还在想尽办法尝试延长生命,这样的治疗真的有价值么?本书所告诉我们的是,这样的治疗恰恰是剥夺了患者对于自己生命的决策权,尤其是那些昏迷的患者。我们更应该给予的,是让这些老年患者自己决定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这或许才是医学所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那就是对于生命的尊重。无论是“辅助生活中心”还是卡斯藤森的理论,那些关于死亡我们必须知道的常识,都在这本书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在阅读时候,不仅仅是死亡,老人等书中内容的思索,我们还会联想到许多东西,诸如社会,或者教育问题。我觉得,一本优秀的社科书籍,就应该如此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