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914601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白山书院问学记鞠曦先生论哲学问题与儒学复兴(1)XX年寒假期间,我有幸到长白山书院向山长鞠曦先生问学,渡过了一个收获颇丰、十分愉快的春节。长白山及原始森林之美,几使我流连忘返。十几天来,和鞠师吃住一起,背水砍柴,煮茶烧饭,先生必躬自为之,深感先生生活之素俭清淡。先生虽处江湖之远,怀多技而不为生谋,箪食瓢饮,却为道学忧、为民族忧、为天下苍生忧,陋室修书,救世济人,其志其情,虽木石之心必为之感染而奋发以有为。茶余饭后,古哲今思,形而上下,天地鬼神,随问随答,学贯古今,道通天人,益感先生哲理之恢宏,儒道之精深。经过本次问学,使我深化了对有关问题的理解,进行归纳之后,又以字面形式向鞠师提出了十数个问

2、题,鞠师笔答如下。奎凤:我有缘与先生相识,已两年有余,其间虽有多次机会向先生问学,惭愧的是学生不敏,对先生的哲学体系和思想宗旨未能深契,对先生融汇中西哲学的大思维也没能“登堂入室”。先生每以立大志、以横渠“四为”的大情操勉喻我等须为道学忧、为民族忧、为苍生忧。学生虽昧弱顽顿,蒙先生大训,固当不息以自强!先生可谓一代哲人,将来历史自有公论。我的理解,每一位最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都应对以往的全部哲学发展史用其自己的思想范畴和概念体系作出某种判释,作出一种全新的理解,重新估定我们这个世界,能从人们俗世思想观念的最深处刷新我们现有的认知世界的参照系,能够激发起问题中的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面对最深刻

3、的哲学家,我觉得应该从最简单的问题问起,因为就哲学而言,最简单的问题即是最深刻的问题,是哲学的逻辑起点。所以,首先我的问题是,面对哲学的众多定义,我们好多学哲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对到底什么是哲学、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承诺着什么这些问题,往往并不明确。按通常的理解习惯,哲学是什么?或者说哲学应该是什么?鞠师:按照现当代的思维和学术范式,一般都对学科本身给出一个定义,以概括其本质性。显然,哲学是什么或者说哲学应该是什么?这不但是哲学的定义问题,而且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面对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哲学理式、思想理路与历史进路,尤其对于已然终结的西方哲学,对哲学给出一个基本定义,需要与开出的新哲学一以贯之

4、,因此需要对哲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较为精细的分析。问题表明,“哲学是什么”包括了以往的哲学定义,而“哲学应该是什么”则是哲学的新定义,而新的定义则必须囊括以往哲学的所有定义,一以贯之哲学问题之内涵,承诺了产生哲学问题的基本原因。也就是说,哲学的新定义是对以往哲学定义中的根本问题的显现,既是对以往哲学定义问题的概括,也是对哲学所有问题的概括,更是对哲学理式、思想理路与历史进路的高度概括。哲学的定义只有达到这样的基本性、一般性、基础性、本质性,才能称为准确的哲学定义。就哲学而言,这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学科概念,由于西方哲学的问题及由问题决定的思想理路之不同,其哲学定义则根据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5、。在我看来,无论怎样的思想理路,由哲学这个学科处于知识的本体论地位所决定,对哲学进行定义,应当与哲学的起源、哲学基本问题与根本问题以及哲学史的历史进路一以贯之。我们知道,按照通行的哲学教科书,经典的哲学定义有如下几种:哲学是智慧;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认识论;哲学是方法论;哲学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哲学是关于反思批判的学说;中国体制内的主流思想界认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等等。显然,这些哲学定义所表明的歧义性,不但说明对哲学的理解存在问题,也说明哲学本身存在问题,表明了哲学观所存在的理论基础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没有关注这一问题的基本性和重要性,使哲学观的问题始终存在。所以,上述定义不但都没

6、有准确把握哲学,而且不能自在的于哲学定义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中使哲学步出终结,从而不能为哲学和理性的历史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对哲学进行反思,并给出新的定义。我使用的方法是中和贯通了中西哲学的思想原理之后提出的“承诺推定法”。“承诺推定法”即“本体论承诺与逻辑推定的统一、主体论承诺与形式推定的统一、价值论承诺与范畴推定的统一”,三者的中和贯通,才能称为成熟的非自以为是的哲学体系。我在中国之科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XX年6月第1版)中对“承诺推定法”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证。根据“承诺推定法”,可推定出中西哲学不同的思想理路和不同的哲学理式。所以,对哲学进行定义,首先需要明析中

7、西哲学的思想原理和历史进路,并且,这一定义应是中西哲学的中和贯通。西方哲学表明,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一般把前苏格拉底哲学称为本体论阶段,把“哲学”视为“智慧”。这一阶段的哲学逻辑起点是对“始基”问题的思考,并自以为是的建立起概念范畴,以说明事物的本质性。在这一时期中,因哲学家的不同而把本原归类于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水、火、数及原子等等。显然,这些所谓的“智慧”是对时空效应性的自以为是,因此,苏格拉底认为应当追究“智慧”的所以然而提出认识的主体性问题,“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在本质上是对哲学自以为是的自觉与反思。因此,始于苏格拉底的“爱智慧”,实质上是对“智慧”的自以为是的自觉,是对自以为是的哲学批判

8、。苏格拉底引导哲学对是其所是进行理论建构,最终对“是”进行了形式化“其是”的理论建构,是由苏格拉底的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完成的,其概念的范畴化、逻辑化和形式化,开辟了主在形式化和体系化的哲学进路,从而决定了西方理性的历史方向。然而,由于是其所是的主在性,使概念的范畴化、逻辑化和形式化同样没有走出自以为是。西方哲学表明,对前期哲学家的自以为是的自觉与反思并给出是其所是,是西方哲学的理性动力。可是,后期哲学家反思批判前期哲学家的自以为是之后,在给出新的是其所是的哲学建构中又走向了自以为是,使自以为是是其所是自以为是的哲学怪圈贯穿了西方哲学史,最终在自以为是与是其所是的二难困境中,使哲学走向终结。可见

9、,就西方哲学而言,自以为是是哲学的起点,也是哲学的终点。西方哲学史表明,从哲学的产生到哲学的终结,都承诺了对自以为是的自觉与反思,从而使自以为是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所以,西方哲学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表明,哲学是解决自以为是问题的思想理论学说,但哲学自身却成为自以为是的思想理论形式,自以为是成为不可克服的问题使哲学终结。我的研究表明,哲学之所以不能解决自以为是的问题以及哲学成为自以为是的问题本身,是因为时间和空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时间和空间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问题表明,时间和空间的主体性产生了自以为是,对自以为是的自觉与反思产生了哲学,哲学因自以为是而终结。所以,解决哲学的自以为是问题首先要

10、从时间和空间的基本问题上着手。哲学的终结表明了其乃理性自以为是的集成,自以为是表明时间和空间的主在性是哲学问题的集成,哲学从逻辑起点到问题的集成而终结,表明了时间和空间问题的基本性和集成性,由此决定了哲学自以为是问题的根本性和集成性。对西方哲学的反思表明,由本体论承诺与逻辑推定和主体论承诺与形式推定的统一所决定,哲学是主体的理论建构,对哲学建构的本质性给出如上述的“智慧”等等哲学定义,说明了这些定义的自以为是,其中尤以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为甚。这些定义表明了哲学理路的自以为是,从而决定了所形成的哲学史是自以为是的历史。由哲学的本体论地位所决定,自以为是的哲学生成了自以为是的社会发展史及科技发展

11、史。简而言之,从哲学的角度对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及文明的性质进行界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以为是的历史,人类的文明是自以为是的文明。由此可知,当自以为是成为自为的问题,也就是说,当终于发现是其所是的哲学推定失缺本体论的支持而难以走出自以为是时,哲学则必然终结,而哲学的终结必然也是历史的终结。根据以上对哲学进行的反思,我对哲学所作的定义如下:哲学是对自以为是的自觉与反思的思想理论学说。时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自以为是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史表明,这个定义与哲学的起源和要解决的问题及自身的问题一以贯之。我在十余年前发表在周易研究上的一篇论文中阐明了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的生成方式,因此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2、我对时空的研究表明,时间和空间的主体效应性使其成为主在性,主在性使主体具有时空能动性,能动性生成了主体的自以为是,使“人”成其为人,这就是说,时空效应性与时空能动性使人具有了自以为是的主体性。但是,自为的哲学在这时还没有产生,因为其还没有足够把握时空效应性的能力而不得不把主体性依附于巫术,以求得对时空效应性的解释,从而把人的自以为是限定在巫术的时空效应中。随着主体时空能动性的提高,当足以把握主在的时空效应性时,哲学就产生了。这时,人类步出了巫术,自以为是的对世界进行理性的说明,这就是我们所读到的前苏格拉底哲学。这表明,哲学起源于自以为是。以上是根据西方哲学对哲学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的分析,并

13、对哲学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关于中国哲学,我根据儒学与道学的思想原理建构的形而中论表明,“哲学是对自以为是的自觉与反思的思想理论学说”这一定义,同样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所承诺,所以,这一定义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定义,由此可见,这一定义是中西哲学的中和贯通。中西哲学不同的是各自的理式,中国哲学给出的不是是其所是,而是所是其是,即和中为是,和中为是的哲学理式主要以易与老子为代表形式。和中为是的哲学原理与西方哲学是其所是的形神相分哲学原理截然不同,中国哲学是“形神中和”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关于“形神中和”,我在易道元贞(中国文联出版社XX年4月第1版)中进行了论证,可以参照阅读。中国哲学表明了其对自以

14、为是的自觉与反思,从而推定了所是其是的和中为是的理论形式。所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不同之处有以下三点,其一,中西哲学的不同理式,中国哲学形神中和,用中道理;西方哲学形神相分,离中理道。其二,西方哲学推定是其所是,中国哲学推定所是其是。其三,西方哲学因自以为是而形式化,自以为是的哲学“厮杀”产生了外化的门类众多的哲学体系,终因自以为是而终结;中国哲学因和中为是而方式化,和中为是的中国哲学内化于思想方式之中,贯通了“和中”的思想原理,终不出儒道之学。但是,中国哲学的理式和思想原理,因现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化和自以为是而不被理解,不但愧对祖先,而且殆误后人。这不能不是中国哲学思想界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

15、!所以,关于哲学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引申出哲学的现代性问题。由哲学的终结所决定,人类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自以为是,而中国则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以非为是。因此,哲学在当代的任务是要明确而坚定的反思批判人类的自以为是,引导人类走向所是其是的以中为是。在此还要说明一点,就哲学的目的而言,西方哲学在反思批判自以为是并给出是其所是的进路中不但没有完成自身的使命,而且因为不能走出自以为是而“终结”。而中国的形而中论哲学,不但避免了自以为是,而且给出了和中为是,从而达到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论目的。显然,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哲学仅在“穷理”的层次上而不逮,更弗论“尽性”了,而对于“以至于命”,则只能望而生叹

16、,无所适从了。另外,就哲学的性质而言,在我看来,哲学研究不能以发展和进步的概念进行其历史性推演,因为哲学不过是力图使人类的思维达到本质。所以,思维与本质中和贯通,即走出了自以为是,哲学的所是其是将自在于思维的推定之中,哲学内化为思维方式,作为学科形式的哲学将消亡自身。在这个意义上,成熟的人类哲学体系,必然承诺及内化了消亡自身的哲学理路。形而中论哲学和“承诺推定法”的自在统一性,将使哲学在历史的理路中内化,从而使哲学走向形式化的消亡。从自以为是到和中为是是人类历史之必然,而随着自以为是的结束,哲学对自以为是的反思批判也随之结束,哲学消亡于和中为是的思维方式之中。也就是说,哲学消亡于和中为是的思想形式之中,哲学以其自身的消亡结束了人类的自以为是,或者说人类步出了自以为是从而使哲学走向消亡。(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