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语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汇总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2825179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8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文)语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文)语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文)语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文)语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文)语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文)语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文)语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汇总(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篇欣赏,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暗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有活水来。,1.人物简介 朱熹,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对经 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 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 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 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 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 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 (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 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 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 统治秩序的精神支

2、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 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经典介绍,2.思想概述 理气论 动静观 格物致知论 心性理欲论,经典介绍,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 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 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 易而实用。,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数(sh)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昏乱不清醒,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 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 读书方法的?,卷一O四“

3、自论为学功夫”,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 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熟读,精思,不贪多。,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 读书方法的?,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名言积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卷一一六“训门人四”,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芜秽(w hu):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

4、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卷一一六“训门人四”,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 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卷一一六“训门人四”,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 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卷一一六“训门人四”,2.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 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

5、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名言积累,卷一一九“训门人七”,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卷一一九“训门人七”,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卷一一九“训门人七”,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 在于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卷一一九“训门人七”,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 在于分辨内外

6、、义利、为人还是为己,名言积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 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 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 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 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 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 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 精神的

7、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 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读后感,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 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 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 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 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 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 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 “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 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 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 还应该

8、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 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 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 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 活。,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 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 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 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 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 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 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 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 的

9、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 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 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 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 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 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 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1.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由于上古文字极度简约,且几千年来随着语言的发 展变化,字词的意义常会发生扩展甚至异变。所以我们 看上古文章时,最忌以现代汉语为标准,从表面上去轻 率理解古文的意思。 比如这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切问题 的关

10、键,在于我们后人对“上,下”这两个字的认识错 误。“上”和“下”,现代汉语单纯做为方位词使用, 而在上古,则涵意要丰富的多,在这句话里,则是表示 “尊”与“卑”的意思,所谓上尊下卑。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意思就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庶人 社会地位底,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更是一桩由于句读错误所致的旷世冤案,不仅现代 很多对儒学不了解的人据此底詈儒学,说这句话是赤裸 裸的愚民思想,纵使象南怀谨那样对国学有相当深厚了 解的人,也都弄错了,也当成是儒学里已不合时宜的糟 粕。而事实上呢?这

11、句话被人误解,其实是后人断错了 句读!正确的句读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 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了,就要给他们足够的 自由权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如果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还 比较低,就“知之”,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 的认识与素质。这也正是儒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思想的现实实践!这种启蒙教化思想何错之有?,3.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的, 同时这也是一句饱受后人断章取义之苦的名言。 朱熹的天理人欲是什么?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 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认为,自然健康而情操高尚的生活,是天之理, 因为人必须要吃饭才能活下去,必须有夫妻之事才能繁 衍后代,而吃饭只要健康卫生即可,一夫一妻也更利于 家庭和谐。所以饮食和夫妻是天(也就是“自然”)之理。 贪求享受安乐淫逸,则是人的内心欲望,是饮食夫妻之 上的淫逸欲求。他要求做人要自然健康,夫妻和谐,而 不要贪求淫乐享受。这种要求何错之有?饮食夫妻之天 理不该存吗?贪享淫逸之人欲不该去吗?就是放到现代, 这种思想难道是落后的、不值得提倡的吗?如果认为朱 熹此言反动,那么什么才是先进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