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2822289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高考二轮复习研讨,张加泉 2017年2月,第一部分,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 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1.强化理论指导,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 还要不要其它史观的指导, 所有历史评述后都有一种史观为指导,2.细化能力目标, 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示例:,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

2、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 发现历史问题,示例:,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2.细化能力目标, 论证历史问题,示例:,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

3、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到欧洲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

4、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2.细化能力目标, 独立提出观点,示例:,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

5、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

6、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2.细化能力目标, 独立提出观点,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

7、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示例:,2.细化能力目标,3.突出问题意识,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示例:,在考纲中增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

8、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透过大纲的变化把握高考的方向和趋势,示例:,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在考纲中增加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3.突出问题意识,第二部分,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1.分值,透过历年高考

9、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2.选择题,模块分布,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2.选择题,设问角度,近几年,全国卷1选择题60%的题目,其设问动词为:,“据此可以推知”,(这)“体现了”,(这)“表现在”,“这说明”,(这)“反映了”,“这表明”,考查:材料的解析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2.选择题,设问角度,近几年,全国卷1选择题60%的题目,其设问动词为:,考查:材料的解析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2.选择题,情景设置的主观性、复杂性,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

10、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2.选择题,情景设置的主观性、复杂性,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2.选择题,情景设置的主观性、复杂性,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

11、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3.非选择题,语言表述上摆脱了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 发掘历史学的人文内涵,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

12、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

13、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3.非选择题,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发现和论证、说明已经成为考试新的特点,学生答题的自主化选择,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3.非选择题,全国卷1之40题,透过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内容和形式,3.非选择题,形全国卷1之40题,第三部分,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1.史观通领形成知识的整体认识,哪些史观?,B.文明史

14、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A.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观、 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C.辩证唯物主义史学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目 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第二单元 古代西方奴隶主阶级的直接民主、法制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 第四单元 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与中与华民族 反帝反封、争取民族民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12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目 录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力的革命斗争 第18

15、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丰富完善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 第20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 争取民族民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和祖国统一 第21课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建立 第22、23课 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建立和祖国统一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7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目 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 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工业化、世界市场) 及对中国的冲击(近代化) 第7、8课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

16、张 第9课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10课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1课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2、13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知识体系,目 录 第三单元 各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罗斯福新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9-21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4、25课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