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2766090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9A文】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9A文】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9A文】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9A文】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A文】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忻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忻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二一七年七月【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目录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展望-6-一、主要成就-6-二、面临挑战与机遇-10-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13-一、总体思路-13-二、基本原则-14-三、发展目标-15-第三章 调整结构 优化布局-19-一、“三区三带”布局-19-二、四区百园示范-22-三、五大业态推进-25-第四章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30-一、增强科技驱动能力-30-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32-三、深化农村改革-34-第五章 统筹协调 均衡发展-36-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37-二、推动城乡基础

2、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8-三、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40-第六章 补齐短板 绿色发展-42-一、夯实发展基础-42-二、改善生态环境-43-三、强化农业环境保护-45-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46-第七章 富裕农民 共享发展-48-一、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48-二、加大脱贫攻坚力度-49-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3-四、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55-第八章 保障措施-57-一、加强组织领导-57-二、健全投入机制-57-三、强化人才培养-58-四、强化金融支撑-58-五、创新治理机制-59-六、强化法制保障-59-前言“十三五”时期是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

3、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忻州市农业农村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忻州市发改委和忻州市农委组织编制了忻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六大任务为抓手,以“三区三带”为总体布局,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完善五个保障,紧紧围绕四个坚持(坚持品牌化战略、坚持产业化实施、坚持市场化推进、坚持信息化服务),提升以小杂粮和草牧业为主的优质特色农业,开辟优化农业结构新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多元服务主体,深入推进九大脱贫攻坚工程,拓展农业外延功能,努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

4、合,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1【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展望一、主要成就“十R五”以来,忻州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发展、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综合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产量连续四年刷新历史新高,保持在30亿斤以上。蔬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现代农业标准

5、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655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RR年的3.97:1,缩小到3.58:1。全市贫困人口由77.1万人减少到35.24万人,平均每年8.37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图1-1忻州市20RR年2015年农村经济各项指标对比图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十R五”期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42.76万亩。全市供水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全市农业用水量达到4.09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96%。科技对

6、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5%以上。产业格局呈现新变化。“十R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1.08亿元。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电子商务、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2015年休闲农业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适度规模经营呈现新局面。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

7、生力量。到2015年,全市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430个。土地流转面积82万亩,流转率达到13.23%。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十R五”以来,在125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了“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两轮“五个全覆盖”、“生态治理工程”和“城乡清洁工程”等建设工程,76.03万农民喝上干净水,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街巷全部硬化,72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专栏1:“十R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序号类别指标20RR年2015年年均增长(%)1农业生产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54.8964.504.1其中:农业增加值(亿元)32.9427.46-4.4畜牧业增

8、加值(亿元)17.0530.7015.8林业增加值(亿元)3.224.186.7渔业增加值(亿元)0.170.237.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511.936.32农产品供给粮食播种面积(万亩)633.8646.50.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148.5150.25蔬菜总产量(万吨)56.49736.6肉类总产量(万吨)12.7315.735.4禽蛋总产量(万吨)6.376.81.7奶类总产量(万吨)11.4411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7.5973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有效灌溉面积(万亩)194.72000.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4.657.913.34农

9、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耕地保有量(万亩)633.02633.44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780.50.022森林覆盖率(%)18.4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65683化肥年总用量(万吨/折纯量)16.0912.39农药年总用量(顿)438403.235农业组织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家)4760943018.6家庭农场(个)2256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万人)1.2专业种养殖大户(万个)0.1550.383825.4带动农户数(万户)9.5218.6918.46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135655012.2贫困总人口(万人)77.135.24-54.29注:带为五年累计数。二、

10、面临挑战与机遇“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从总体看,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叠加影响不断加深。从内部看,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确保供求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明显;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提价增收、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从我市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耕地质量整体

11、偏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旱地、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的耕地面积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75%以上。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偏关县、保德县等11县分别列入国家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治理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普遍存在,水资源调蓄能力依然较弱,农业用水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科技支撑作用发挥不足。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特别是农科教结合不紧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足,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攻关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有待提高,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

12、领域的应用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不足,特别是农技推广服务机制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较薄弱,推广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的要求更加迫切。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地下水超采,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业循环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现有耕地掠夺性经营情况较为普遍。农业

13、废弃物利用率不高,农业内源性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全市有国家级贫困县11个,贫困村222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5.5%;贫困人口35.24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5%。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山区,位置偏僻、条件恶劣,贫困群众的文化程度偏低,生产技能落后,脱贫难度较大。展望“十三五”,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连续推出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补齐农

14、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是外部拉动更加强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实施、全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建设等,都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强劲拉动力。二是政策环境更加良好。在贯彻落实国家、省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忻州市出台了杂粮振兴、北方农牧交错带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转型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民发展规模经营主动性不断增强,收入稳步提高,为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市场空间更加广阔。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农产品和农业多种功能需求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带动力。五是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忻州作为山西中部重要的城市,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内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杂粮之都”美誉,适宜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地理位置上,毗邻“三省五市”,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区位优势明显。六是改革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农村土地确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等农村改革综合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逐渐破除,农业农村发展的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