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92714697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9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县中学沁县中学 2018-2019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高二语文 答题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 (一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 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 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 性和精

2、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 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 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 “乐郊” ,提出了建 立“乐土” 、 “乐国” 、 “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 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 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 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

3、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 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 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 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给自足” “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 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

4、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 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 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 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 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 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 的千里江山图 ,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 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

5、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 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 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 “乐国” “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 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 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 花的可望,房

6、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 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 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 “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 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诗经硕鼠 桃花源记 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

7、画作品,就不容 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 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 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 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 (二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8、6 题。 马语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 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 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 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 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 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 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 心事重重的、

9、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 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 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 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 ” 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 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

10、 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 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 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 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 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 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 ”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

11、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 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 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马说:“日本有一 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 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 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 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 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 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

12、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 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 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 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 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 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

13、别重逢时的情景, 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 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 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 “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 , 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5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6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 。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 本简要分析。 (6 分) ( (三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实用类文本阅读

14、(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家国往事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 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 从启蒙到从启蒙到“能自建树能自建树”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 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 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

15、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 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 6 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 (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 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 70 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 40 余万字的 顾随文集 ,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 庵诗话 ,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 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

16、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 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 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弱德之美弱德之美 熊烨是叶嘉莹的 2010 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 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 “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 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 ”熊烨说。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 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 年 3 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 年 11 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 ,在监狱一 关就是 3 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 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 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