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节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2713113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322 大小: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2页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2页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2页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2页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节课件(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塞达)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20世纪这一名词已风行世界。20世纪70年代后期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流行开来。那么,什么是城市化(Urbanizing)呢?,城市化名词很混乱,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源于Urbanization,应该统一为城镇化。 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镇的复杂的过程。但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一、城市化的概念 社会学: 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上下

2、班、上饭店吃、上公园、看电影录相等) 经济学 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过程。,人口学家: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的过程。 地理学 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人口结构的转型 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域空间的转型 生活方式的转型,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 的过程。 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 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城市化包含了乡村_城市的四种转型:,美国学者弗里

3、德曼(J.Friedman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因此,城市化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工业革命?产生之日?),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

4、果?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大都认为城市化概念应该是一种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某种结果,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如果没有一定结果的话,城市化无从继续发展,对此进行研究也是不可能的。,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例如,随着城市发展建筑密度升高。城市内部一些设施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像这些城市内部地域级差的变化,是否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 英国学者认为,不能包括。持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城市性地域(或城市性状态)与农村性地域(或农村性状态)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城市化,指的是超越这条界限的转换过程,至于界限内部的转化过

5、程不属于城市化。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二元论。,但美国的,法国的认为,包括。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观点。这是因为,我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一总进程。,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工业革命?产生之日?),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因为在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显

6、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化没有规律是城市乡村化,城市是乡村的一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60007000年以前就出现城市。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我们认为,后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广义城市化,前一种观点可称之为狭义城市化。而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狭义城市化概念中的当代(即50年代起)城市化阶段。,随着城市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城市化特征有了更多的共识:,1、城市化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2、城市化的特征与经济、人口、社会、地域空间等诸要素特征密切相关。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异性。 3、始于产生之日可称为广

7、义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可称之为狭义城市化。而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狭义城市化概念中的当代(即50年代起)城市化阶段。,14,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典型的城市化)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2、非典型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称为非典型的城市化。,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假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

8、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印度贫民窟附近的臭水沟和商业街,达拉维贫民窟,非洲最大的贫民窟,美国的贫民窟“帐篷城市”,3、分散的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乡村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

9、ation)P79 在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大城市,由于人们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又因交通信息发达,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中心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郊区城市化,特大城市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引发郊区化的因素:工业的郊区化、人口流动与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办公业郊区化 后果:郊区住宅激增、就业重心向郊区移动、城市人口状态改变。,天津郊区城市化 上海郊区城市化,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分依从市场需求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城市蔓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资源和环境上付出巨大代价,成为世界各国引以

10、为戒的深刻教训。,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活的舒适度。 “精明增长”现在已成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法则。,逆城市化,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果使整个大都

11、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们价值标准的变化。,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乡村城镇化,乡村城市化我国常用的术语,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演化

12、的过程 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受计划经济制约,停滞状态;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步伐加快,且出现不同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地域模式主要有:,以农村集体企业为主导,主动接受大城市技术经济辐射,小城镇为重点的苏南模式。 以个体私营企业为动力,专业化市场为特色,小集镇主体的温州模式。 以外资和外来劳动力为动力,城乡相互作用强烈,城乡相互融合为特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中国十佳小康村-山西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34,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

13、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提出了“集中分散”、“集聚”、“优势度”等城市化的动力过程。,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本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P57 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p59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P61 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3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的

14、出现 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基础前提,1)就全社会而言,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 (第一前提)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决定了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和轻工业原料(棉、麻、毛、丝、皮、烟草、林木等)必须由农业提供。,当然,就一国或一个地区而言,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并不一定构成城市化的前提。 例如,历史上的英国,是依靠其军事、政治、及近代交通从国外得到自己所需的农产品的。 如日本长期依赖进口粮食实现了它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但这并不意味城市化的前提条件是贸易而不是农业。因为整个世界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乃是决定全世界

15、城市化水平的前提条件。 中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因此,农业剩余产品的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制约因素。,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不能兴起;城市也就不能产生。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实现现代化,每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往往可以供养十几到几十个城市人口,使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 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人口激增,人多地少,所产生的农村剩余人口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因此,无需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个前提对城市化的扼制作用,倒是要考虑城市如何消化这大批涌来的农村剩余人口。,3)农村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农村是工业产品的消费者,离开农村这个大市场,工业的发展空间将变得狭小,在竞争中有窒息的危险。 4)广大的农村地域是城市化的基地所在。 农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劳动力、市场、城市化的基地,因此,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表现在:,工业在城市中的形成与集聚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过程(工业本身向城市集中) 工业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来源,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了人口。同时工业发展为剩余劳动力转化提供了可能,工业部门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工业化促进了城市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另一方面表现在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