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2706607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命题人:赵治凤 审核人:王笑梅 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 。共150分。把选择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否则不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

2、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

3、”(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

4、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

5、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B.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C.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D.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B.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

7、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目。 麻脸铁匠 彬彬城东头的一片竹林中,有个茅棚,里面立着一个铁匠炉。麻脸铁匠五短身材,结实得像个石墩子。因得过天花,落下一脸麻子,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大家反倒忘了他的名姓,就只叫他麻脸铁匠。麻脸从哪里来的,人们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最擅长的活计是打钉,准确地说是打棺材钉。他打的棺材钉形如耙齿

8、,长而锋利,带着倒口刺,钉进去便再也拔不出来。每颗棺材钉,他都錾上一个寿字。铁匠无妻无子,家里挂满了打好的棺材钉,看着有些恐怖。他脾气也怪,自从1937年以后,他从不给别人打犁、锄、菜刀这些寻常铁器,只打棺材钉。因此村里除了老了人口去他那买几颗棺材钉,平时很少去他那里,他也乐得自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B.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C.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

9、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D.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A.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B.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目。 麻脸铁匠 彬彬城东头的一片竹林中,有个茅棚,里面立着一个铁匠炉。麻脸铁匠五短身材,结实得像个石墩子。因得过天花,落下一脸麻子,加上

11、常年的烟熏火燎,大家反倒忘了他的名姓,就只叫他麻脸铁匠。麻脸从哪里来的,人们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最擅长的活计是打钉,准确地说是打棺材钉。他打的棺材钉形如耙齿,长而锋利,带着倒口刺,钉进去便再也拔不出来。每颗棺材钉,他都錾上一个寿字。铁匠无妻无子,家里挂满了打好的棺材钉,看着有些恐怖。他脾气也怪,自从1937年以后,他从不给别人打犁、锄、菜刀这些寻常铁器,只打棺材钉。因此村里除了老了人口去他那买几颗棺材钉,平时很少去他那里,他也乐得自在。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没人知道麻脸铁匠的真实名字和来历,使人物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而鸭子李、诸葛半

12、等乡邻的刻画,使文章充满了乡土气息。B.文章在有关麻脸铁匠的情节设计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给人造成铁匠是个“坏人”的假象,到结尾剧情颠倒,造成比较强烈的戏剧效果。C.铁匠开始被乡亲们误会成奸商,人们还把王大旺的死迁怒到他身上并排挤走了他。之后写乡亲们空虚无聊,是对他们误会英雄的愚笨的嘲讽。D.文章多处运用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突出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5、有人说文章尾端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6分)6、“草蛇灰线法”是古典小说中常用的结构技法之一,在文中贯穿一条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线索,前伏后应,请在文章中找出两处,并

13、分析这样写的好处。(7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目。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到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50

14、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

15、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了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它的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了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