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课件B6节肢动物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684259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64.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课件B6节肢动物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古生物课件B6节肢动物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古生物课件B6节肢动物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古生物课件B6节肢动物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古生物课件B6节肢动物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生物课件B6节肢动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课件B6节肢动物(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节肢动物门,1.身体通常两侧对称,动物体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以高度分化,一般分为头、胸和腹部; 2.附肢成对排列于身体腹面两侧,亦分节; 3.具分节的几丁质或矿化了的几丁质外壳; 4.神经系统比较发达,感觉器官较齐全; 5.呼吸器官:水生用鳃,陆生用气管; 6.雌雄异体且异形,生殖方式为卵生; 7.生长过程中,必须借助与周期性的脱皮逐次生长,直到成虫为止,分类依据: 呼吸器官的性质与位置、身体分节特征、附肢数目及构造,三叶虫纲(Trilobita),三叶虫生活于古生代的海洋中,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早期,在寒武纪、奥陶纪最为繁盛,是划分与对比寒武系、奥陶系的重要化石门类。志留纪开始显著衰落,

2、最终于二叠纪末期绝灭。,霸王等称虫,三叶虫的外壳分为背、腹两面: 背壳坚硬,由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及尾三部分。背壳上有两条纵沟称为背沟,将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即中央的轴叶和两侧的肋叶。因而得名三叶虫。 腹面除由背壳向下延伸的腹边缘外,节肢是比较柔软的几丁质构成,而其它部分均为柔软的薄膜所覆盖。,头甲构造,后颊类面线,前颊类面线,角颊类面线,头甲构造-面线类型,后颊类,无 面 线 类,角颊类,前颊类,头甲构造-面线类型,胸甲构造,肋刺,关节面,尾甲构造,三叶虫尾部的主要类型,腹面构造,三叶虫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幼年期,虫体呈次圆形,长为0.24-1.3mm,头尾无明显分化,更无胸

3、部;(2)中年期,指头尾第一次可明显分离至胸节数目长到少于成年期一节为止;(3)成年期,指胸节数目达到不再增加直至死亡的阶段。,个体发育,Redlichia murakamii(井上翼莱德利基虫)的个体发育,2-D3,O1-D3,O1-D3,1-P2,1-3,1-2,1-O3,头鞍后部最宽,颊部后侧部与颈环融合,眼位于中部,活动颊边缘有一列短刺,后颊类面线。胸部8-10节。尾部短,近三角形。,头鞍宽伸至前边缘;头鞍沟引长成纵沟,鞍叶与颈环可融合;后颊类面线。胸节较多。尾部大,具三对成叶状肋叶。,头鞍形状不一,多向前扩张或收缩;内边缘狭或缺失;面线多为前颊类或角颊类。胸部8-19节。尾部大或中等

4、。,头鞍一般向前收缩,头鞍沟形状不一;多具内边缘;面线大多为后颊类,少数为前颊类。胸节多。尾部小,头鞍长,两侧平行,内边缘不发育,面线后颊类。胸部5-11节。中至大尾型,多具边缘刺。,头部半圆形,头鞍沟发育,眼叶长呈新月形,后颊类面线或面线融合。胸节多。尾部小。,壳体均很小,头鞍近柱形或锥形,大多数无眼及面线。胸部2或3节。尾部与头部近等大。,齿肋虫目,裂肋虫目,镜眼虫目,褶颊虫目,耸棒头虫目,莱德利基虫目,球接子目,依据其头部特征、面线类型、胸节数目及尾部大小等,1-2球接子目;3-5莱德利基虫目;6-7耸棒头虫目,1-5褶颊虫目 6镜眼虫目 7裂肋虫目 8齿肋虫目,1-5游泳型;6-7底栖

5、型,底 栖 爬 行 的 三 叶 虫,能 游 泳 的 三 叶 虫,甲壳纲-叶肢介类,鳃足亚纲的一个目-介甲目,其化石统称为叶肢介类。 现生叶肢介为一类小型淡水至半咸水的水生生物,软体被包被在两瓣半透明的几丁质外壳中,软体由头、胸、腹部和一个尾节组成。 化石中主要保存其壳体部分。 D-Rec。,壳形轮廓多为卵形至近方形,壳体多在5-15mm,成分为几丁质。最早形成的壳体部分称胎壳,围绕胎壳分布有细而规则的同心线,称生长线,相邻的两个生长线之间的区域称生长带。部分种类具有由壳顶向壳缘方向展布的1至数条放射脊。,壳瓣的形态及构造,3.Orthestheria (直线叶肢介),4. Jilinesthe

6、ria (吉林叶肢介) 5.Eosestheria (东方叶肢介), 6.Yanjiestheria (延吉叶肢介),甲壳纲-介形虫类,一般只有0.4-1.5mm,其软体包隐在两瓣形状相似的外壳里。软体分节不明显,可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具7对分节的附肢。 壳体形状多样,壳面具多种装饰。生活领域极广,-Rec 。 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分类鉴定依据: 壳质、壳形、壳饰 铰合构造 肌痕形态和数目等等,内、外壳构造特征,壳 形,外壳装饰名称,内 部 特 征,腹视,侧视,背视,壳体定向,介形类化石,昆虫由许多高度分化的体节组成,各体节之间以软的薄膜相连。动物体表被有较厚而坚硬或较薄而柔软的几

7、丁质外壳。 昆虫成虫可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胸部分为三节,一般具三对足和两对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腹部由数节组成,一般不具附肢。 时代分布:泥盆纪现代,昆虫纲,口器类型: 咀嚼式、刺吸式、舐吸式、虹吸式、刮吸式、捕吸式、锉吸式和刺舐式,触角: 刚毛状、丝状、念珠状、锯齿状、栉齿状、羽状、膝状、具芒、环毛状、球杆状、锤状(头状)、腮状等,翅面分区及各部分名称,脉相类型: 蜉蝣目 毛翅目 脉翅目 膜翅目 鳞翅目 双翅目,假想的原始脉相模式 C 前缘脉;Sc 亚前缘脉; R 经脉;M 中脉; Cu 肘脉;A 臀脉;J 轭脉,卵生:卵-卵化-幼虫(脱皮) 蜕皮:蜕去限制生长的外骨骼的生 理现象 羽化:

8、完全变态的昆虫脱去蛹壳或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脱去最后 一次皮而成为成虫 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 或顺序经过幼虫、蛹,直到 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 称为一个世代,变态发育,地史分布,最早的昆虫发现于泥盆纪,此时的昆虫多为无翅类,数量也较少。有翅类昆虫大量出现于石炭纪,此时的陆地上已出现由石松、有节类、各种蕨类所构成的大片森林,无翅昆虫为适应树上的栖息和树间的滑翔,胸节的背侧叶逐渐扩展成囊状外突,尔后发展成翅。石炭纪的昆虫以较原始的古翅类占优势;二叠纪是昆虫飞速进化的时代,古翅类这时已逐渐衰落,而新翅类则渐趋繁荣。中生代昆虫进化迅速,其面貌逐渐趋近于现代,在当时的动物界中种类和数量占据着庞大的比重。在我国自中三叠世到古近纪的陆相地层中,陆续发现了十分丰富的昆虫化石,对于划分相应的地层时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昆 虫 化 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