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_文言文讲解 2 文言文虚词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682080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_文言文讲解 2 文言文虚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复习_文言文讲解 2 文言文虚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复习_文言文讲解 2 文言文虚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复习_文言文讲解 2 文言文虚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复习_文言文讲解 2 文言文虚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_文言文讲解 2 文言文虚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_文言文讲解 2 文言文虚词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高考语文 讲解 文言文阅读,2.文言文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该考点的命题特点是: 1.从出题特点看,去年考过今年尽量回避。版本的不同,致使各个学校原则上可以选用不同的版本,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多用课文内的例句加选文中的例句;而且,现在的考查也更重视能力的考查,所以导致了这个现象。 2.从答题的角度来看,多选择一些虚词用法没有争议的例句作为题目,区分度相对高一些。 3.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选择题(意义和用法)、文言文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原文见本节),完成题目。,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

2、句子独立性。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却、可是;后者表修饰关系。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给、替。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B,文言虚词题推断法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

3、之有”。同时,还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一、标志识别法,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解析:A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都是代词,第一个“其”意思是“其中的”,第二个“其”意思是“他的”。C“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是

4、助词,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第二个“之”代词,他。D都是连词,第一个“而”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再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

5、)”(过秦论)。在句中一般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野马也(表停顿,舒缓语气),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二、句位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

6、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解析:A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却、可是;后者表修饰关系。C两个“为”都是介词,给、替。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又如“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一句,根据句意“欧阳君对我说过亲朋

7、故旧的情分”,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对”。,三、句意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

8、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解析:A“何”在开头,表示疑问,但根据句意,第一句后有“以”对应,可理解成“什么”,作疑问代词,什么;后者据语意,可判断为疑问副词,怎么。B“也”放句尾,但据句意理解,前者是疑问句,表疑问语气;后者是陈述句,表陈述语气。C“因”,是介词,根据句意可判断出都是“趁,趁着”的意思。D“乃”是副词,第一句根据句意“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可判断为“于是”;后者据句意可理解成副“才”。,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

9、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四、语法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截冠雄鸡志 李 翱 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

10、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解析:A两个“而”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表顺承关系。B前句“者”是助词,和“也”连用,表判断;后句“者”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C项前句“之”为代词,它;后句“之”为动词,到。D前句“乎”放名词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于、对”;后句“乎”为形容词词尾。,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

11、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替、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五、词性界定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解析:A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两句中的“若”均为动词,意为“像”。,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六、对称分析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解析:A项,第一句“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以”和后

14、半句中的“而”处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A项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见本节),完成题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解析 A项,“则”:都表示顺接,可译为那么、就。B项,“为”:前者介词,替;后者动词,给予。C项,“之”:前者助词,的;后者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乃”:前者副词,表强调,才;后者副词,于是、就。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 A项,“以”:都可译为“因为”,连词。B项,“于”: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比。C项,“而”:前者表因果,“所以”;后者表转折,“却”。D项,“其”:前者代词,代“他们(敌人)”;后者增强疑问语气,可译为“难道”。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