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16.30课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614983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病夏治三伏贴16.30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16.30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16.30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16.30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16.30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三伏贴16.30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病夏治三伏贴16.30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病夏治三伏贴 应用与禁忌,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等特点,属于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日益推广普及,成为夏季开展的重要医疗活动之一。,三伏贴规范化治疗,为加强“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相应的应用管理通知,要求对“三伏贴”应用范围做出规范。,在2013年中管局发布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中指出: “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严禁

2、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应用范围及应用人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思考: Q1. 为何要选在最炎热的三伏天气进行贴敷? Q2. 为何只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 Q3. 对于热性疾病应用有何不良后果? Q4. 三伏贴治病疗效能否能立竿见影?,2,三伏贴临床与机理研究,3,三伏贴适应症,4,三伏贴禁忌症,1,冬病夏治理论源流,5,三伏贴注意事项,何谓冬病、缘何夏治,冬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此类疾病都有虚证、寒症的共同特点,患有“冬病”的人多属于阳虚体质。 夏治,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尤其是三伏天肌肤

3、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祛除体内陈寒,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易发季节不易被寒邪所伤。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从阴阳五行论冬病夏治 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到夏至,阳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复生,阳气开始消退,到冬至,阴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从四时气候论冬病夏治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4、黄帝内经即有记载,一年之中节气更迭: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也会随之发生顺应改变,出现周期性盛衰。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之达到顶峰,此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达到“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从体质与治疗论冬病夏治 冬病病人在冬季由于寒气太过而致病,即使到 了夏至阳气至盛之时也未能消退,此时若补益阳气则可以有效克制体内阴寒之气 。一 可采用辛温药 ,温阳祛寒,以消除冬病的病根。二 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即在“夏至”以后 ,阳气

5、渐去之时以温阳之药随而济之,起到助阳的作用。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何谓三伏贴,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它是在三伏天对穴位进行药物贴敷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天灸的一种。三伏天贴敷的时间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中医认为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明末清初张璐著张氏医通载:“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

6、如此三次病根去矣!”,三伏贴的理论溯源,三伏贴作用机理研究,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三伏贴作用机理研究,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性,血清中的IgG、IgA 含量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三伏贴作用机理研究,药物贴敷于皮肤,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而直接作用于人体,且皮肤间层具有储存特性,使药

7、物浓度曲线趋于平缓,避免了口服或注射给药途径表现出的时间血药浓度曲线的峰谷现象。同时结合腧穴特殊性能,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维持较长的药效时间。,三伏贴临床研究,富菊艳等1用白芥子30g、延胡索30g、甘遂15g、细辛15g,共研成细末,与生姜汁调成膏状贴敷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以及定喘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650例,哮喘350例,痊愈:1年以上无复发 ,共360例(36)。好转:症状减轻,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共520例( 52 )。无效:症状未见减轻,共120例(12)。 1富菊艳,蒋文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13(13):1745,三伏贴

8、临床研究,常桂婧2选择143例冷哮证患者开展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治疗组采取三伏贴穴位贴敷方法,对照组贴敷安慰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嗜酸性粒细胞以及血IgA,评价三伏贴预防哮喘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IgA水平高于治疗前,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本法有增强哮喘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 2 常桂婧,喘敷贴三伏穴位贴敷预防冷哮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5(1):5-8,三伏贴临床研究,梁远兰等3以白芥子、延胡各200g,甘遂、细辛各取适量组方;初伏选穴位:定喘、肺俞、脾俞;中伏选取穴位:风门、心俞、肾俞;末伏选取穴位:膏肓俞、膈俞、三焦俞治疗过敏

9、性鼻炎80例。其中,治愈:症状消失7O例,占87.5%; 有效: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8例,10.0%无效:症状无改变2例,占2.5%。 3梁远兰,卢里琼,谢风云.过敏性鼻炎患者 “三伏”穴位敷贴80例疗效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1663-1664.,三伏贴临床研究,蔡建新4观察三伏贴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小儿哮喘IL-4、IFN-的影响,探讨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三伏贴穴位敷贴可减轻小儿哮喘的发作程度,可降低IL-4及增高IFN-水平,使TH1TH2达到平衡,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 4 蔡建新,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临床观察J

10、.光明中医,2008,23(2):143-145,三伏贴临床研究,赵兴奎等5将10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同时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三伏贴治疗。结果显示三伏贴治疗RA有较好的疗效,对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协助抗风湿病药物控制病情,有效抑制关节炎症,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且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 5 赵兴奎,尹楠,高花荣等,三伏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0):1714-1716,三伏贴临床研究,张寅6观察三伏贴治疗虚寒型泄泻的疗效,以常规内科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发现三伏贴组优于常规内

11、科治疗组。同时提示在临床中以白芥子散为主方,加入温补脾肾药物治疗脾肾阳虚的泄泻也取得满意效果。 6 张寅,三伏贴治疗虚寒型泄泻52 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42,适应症及穴位选择,呼吸系统疾病: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患者,以及怕冷、怕风、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患者。 可选定喘、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膏肓等穴。,适应症及穴位选择,小儿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消化不良、遗尿等。 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肾俞、肺俞、天突等穴。,适应症及穴位选择,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胀,胃酸

12、,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可选中脘、下脘、天枢、神阙、足三里、气海、脾俞、胃俞等穴。,适应症及穴位选择,骨关节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可选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穴位以及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等穴。,禁忌症及注意事项,根据2008年4月中国针灸协会制定并发布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九部分:穴位贴敷及2013年中管局发布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总结三伏贴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如下:,禁忌范围,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 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如麝香

13、等孕妇禁用。 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慎用范围,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 支气管扩张、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恶性肿瘤慎用。 病情发作或加重期慎用。 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贴敷。 久病、体弱、消瘦慎用。,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凡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以免烫伤。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刺激性物质擦洗。,注意事项,贴敷药物当日尽量避免运动,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若

14、洗澡应进行淋浴,贴敷的局部皮肤不要擦洗,以免导致破溃、感染、甚至影响下次贴敷。 避免在温度过低房间久留,也不要让电扇或空调直吹贴敷的穴位。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事项,皮肤反应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若出现情况以下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注意事项,皮肤反应 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

15、贴敷。,注意事项,皮肤反应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注意事项,皮肤反应 皮肤出现小水泡,可表面涂以甲紫(龙胆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破,排尽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涂以龙胆紫溶液收敛,破溃水泡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染。,注意事项,皮肤反应 如果水泡体积巨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对症治疗。,注意事项,贴敷时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每7-10天贴一次,每次贴3-6小时(成人),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对于老年、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注意事项,小儿贴敷 小儿皮肤娇嫩,药物的选择和药量上都应与成人区别,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年龄低一些的孩子一般为2小时,年长的孩子为3-4个小时。,注意事项,贴敷疗程: “三伏贴”并非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三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因此往往以三年为一个疗程,视患者病情变化决定。同时,在治疗期间不建议擅自停服治疗药物。,注意事项,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