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261495 上传时间:2017-10-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什么感情?在文中何处可以足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文句?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并引导体会。板书: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 明确: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人生哲理。 (联系作者的意趣和生平来理解。 ) 3、出示语段:“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理解其内涵。 作者在文未点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4、以小组为单位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 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 “不能以游堕事, ”是以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 “惟此官也” ,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可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的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体会文中白描手法。 (1)出示有关白描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回顾白描手法。并引出白描手法这一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2)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白描

3、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加以品味。 明确:这种写法能使所写景物鲜明如画,笔法简练。 2、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在文中的运用 (1)问:文中那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句子,引导学生加以赏析。 3、播放散文春的录音,学生欣赏感爱春天。 六、小结本课。 此文属于一篇绘写春景的优美散文,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白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章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结构上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内容上物我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七、拓展延伸 1、学生小组展示有关写春的诗句,教师展示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2、学生练笔写春,进行交流讨论。八、作业:绘画春景。 情景

4、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 课 题 我的童年 课时 1 总第 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设计情境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

5、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展示目标1、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自学指导一、第一次先学后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5 分钟后谁先完成,请举手示意。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5 分钟后谁先完成好,请举手示意。三、第三次先学后教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 分钟后比谁能够回答地最到位一、第一次先学后教自由朗

6、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明确:注意以下字音和字形:一垄 lng 教谕 y 龙肝凤髓 su 蹿房越脊 cun 门楣mi 椽子 chun注意以下词语解释: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季羡林(1911 年 8 月 6 日-2009 年 7 月 11 日) ,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明确:贫穷的家庭;艰辛的父辈;吃

7、白面的回忆;童年的伙伴;离乡的济南。学生自学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 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

8、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3、 “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明确: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4、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 、 “野老话家常”的特点。明确:“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 ,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合作探究学生在独自理解的基础上把不能解决的问题

9、提交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解决。预设问题:1、开头第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联系全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十分贫困,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忆,所以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 “扛” “当” “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3、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明确:说明

10、“我”对这一情形的印象极为深刻,突出了“我”吃白面馒头的奇妙感受,也反衬了“我”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苦。4、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明确: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离开了母亲,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教师指导一、 第一次先学后教提示学生先写在课本的相应位置,然后整理后积累在作业本上。尤其是词语的解释,对于语文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是难点,组长要检查落实到位。二、第二次先学后教生在练习本上写梗概时,师巡视。检查学生写的梗概是否到位,存在什么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二、 第三次先学后教生默读课文时,师巡视,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为接下来的“后教”和点拨做准备。

11、待学生思考时间到后,教师要先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交换意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点拨引导和鼓励表扬。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时要求组长安排好任务,小组成员依次发言,小组内一名成员负责记录,一名成员负责监督小组成员合作时的纪律,一名成员做好代表本组参加小组间交流的准备。当堂训练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强调 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反语。 2、作者两个小伙伴的命运和遭遇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是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3、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设问。这一设问起过渡作用

12、,由上文的叙述引出下文的议论,阐发了作者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一设问句也起到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教学反思课 题 25诗词曲五首 课 时 3 课时 授课时间设计人 田北海 备课组长 田北海 教研组长 赵培【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流程】教学准备 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备课堂上交流。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第一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导入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13、?(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注意读出节奏、感情。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这首诗选自全唐诗 ,作者刘禹锡(772846) ,字梦得,洛阳 (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 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

14、什么样的心情?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明确: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2)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

15、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抒情诗、赠答诗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三)当堂背诵赤壁(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二)朗读1、指名朗读2、纠错再读3、全班齐读(三)思考探究: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朗读阅读理解思考并提示: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

16、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5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6“东风”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 )还可指建功立业的种种条件.(四) 、背诵课堂抽背第二课时过零丁洋(一)导入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