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 康复科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48756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6.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态分析 康复科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步态分析 康复科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步态分析 康复科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步态分析 康复科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步态分析 康复科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步态分析 康复科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态分析 康复科pt(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科:PT,步态分析,一 步态分析的目的,患者来到康复科或物理疗法科就诊时,临床诊断已经明确。因此,步态分析的目的 并不在于协助临床诊断 ,而是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为此,通过步态分析要确定以下问题。 (1)异常步态的障碍诊断 (2)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含假肢),矫形 器,下肢矫形手术的作用以及对于步态的影响。,二 步行周期,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历的时间。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每一个步行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站立相又称支撑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迈步相亦称摆动相,指支撑腿离

2、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以右下肢步行周期为例,步行周期以右侧足跟着地开始,紧接着足放平,足底全面接触地面,进入站立中期,随后发生足跟离地足尖离地。足尖离地的瞬间标志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相开始,右下肢向前摆动并依次经过摆动前,中,末期,站立相约占步行周期的60%,迈步相约占其中的40%。站立相与迈步相的时间比例与步行速度有关,随着步行速度的加快,迈步相时间相应延长而站立相时间缩短。,三 时空参数,(一)步频与步速 1 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以步数/分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分左右。 2 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以米/秒表示,亦可以用身高或下肢长的百

3、分比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米/秒左右。步速也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可以看出,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和步频相关,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步行速度亦加快反之亦然。 步速(米/秒)=跨步长(米)*步频(步/分)/120,(二)步长与跨步长,1.步长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称为步长,以厘米为单位表示。步长与身高成正比,即身材越短,步长越短。正常人为约为5080厘米。 2.跨步长 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厘米。,(三)步宽与足偏角,1.步宽 指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30厘米,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步宽愈窄,步

4、行的稳定性愈差。 2.足偏角 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夹角。,(四)步行中的肌群活动,(一)竖棘肌 为背部深层肌,沿脊柱两侧纵行排列。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行走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竖棘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二)臀大肌 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迈步相末期,并于负重期,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在迈步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的在于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约在85%步行周期时刻,大腿的活动方向改变为向后,为进入下一个步行周期做准备。负重期臀大肌抗重力收缩,起到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前倾)的加速度

5、的作用,同时使髋关节于站立相保持伸展位。,(三)髂腰肌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度15度)。为对抗髋关节伸展,从站立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节从站立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迈步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四)股四头肌 为双关节肌群。其中骨直肌起于髂前上棘及髋臼上缘,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为屈髋伸膝。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迈步相末期,至站立相负重期达最大值。此时作为膝关节伸肌,产生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节屈曲度,从而使站立中期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步行周期中,股四头肌的第二个较小

6、的收缩活动见于足跟离地后,足趾离地后达峰值。此时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作为髋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迈步相;其二,作为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来限制和控制小腿在迈步相初、中期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向前摆动成为可能。,(五)掴绳肌 为双关节肌群。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胫骨粗隆内下方、胫骨内侧髁和腓骨头。作用为伸宽屈膝。主要收缩活动始于迈步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负重期。在迈步相末期,作为屈膝肌,掴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掴绳肌又做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六

7、)胫前肌 为踝关节背屈肌。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跖在迈步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廓清动作顺利完成。,(七)小腿三头肌 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其中腓肠肌为双关节肌,起于股骨内、外侧髁,以跟腱止于跟结节。主要作用为踝关节跖屈。踝关节负重且固定时,腓肠肌收缩可以牵拉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向后,使膝关节被动伸直。作为踝关节跖屈肌,在足跟离地时的蹬离动作中,腓肠肌的向心性收缩达到高峰,产生爆发性的踝关节跖屈,从而将身体重心有力地向上向前推进,五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1. 臀大肌步态 臀

8、大肌无力者,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髋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绷直膝关节,形成仰胸挺腰凸腹的臀大肌步态。,2.臀中肌步态 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髋关节侧方稳定受到影响,表现为行走中患侧腿于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从而维持平衡。两侧臀中肌受损时其步态特殊,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子,故又称鸭步。 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3.股四头肌步态 股四头肌麻痹者,行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膝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如伸髋肌无力,则患者需俯身

9、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4.帕金森步态 帕金森步态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下肢交替迈步动作消失、躯干前清、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相时无跖屈、足擦地而行,步幅缩短表现为步伐细小。由于躯干前倾,致使身体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以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见于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5.减痛步态 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逃避疼痛的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个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差异。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顷斜,

10、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跖着地行走。,6.偏瘫步态 偏瘫步态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屈曲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踝关节跖屈、内翻;为了使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时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画一个半圆弧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故又称画圈步态。 最常见于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也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的恢复期。,7.剪刀步态 剪刀步态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

11、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常见于先天性痉挛性截瘫、脊髓横贯性不完全瘫痪及大脑性瘫痪,如儿童的脑性瘫痪,各种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脑白质发育不良等。,8.跨阈步态 足下垂患者为使足尖离地,将患肢抬得很高,犹如跨越旧式门槛的姿势。见于腓总神经麻痹患者。 常见的疾病有格林巴利综合征、小儿麻痹、腓肌萎缩症、腓神经损伤等。,9.短腿步态 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侧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倾斜下降,对侧迈步腿髋、膝关节过度屈曲,踝关节过度背屈。如果缩短超过4cm,则缩短侧下肢以足尖着地行走,其步态统称为短腿步态。,10.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为小脑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行走时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两足间距过宽,高抬腿,足落地沉重;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线前进,故又称酩酊步态或醉汉步态。 常见于各种共济失调的病人,以小脑蚓部病变者最为明显,如橄榄桥小脑萎缩、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晚发性小脑皮质萎缩等。,11.持拐步态 因各种原因导致单侧或双侧下肢行走过程中不能负重者,需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呈持拐步态。根据拐杖与下肢行走的位置关系,将持拐行走步态分为两点步、三点步、四点步、迈至步和迈过步。,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