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件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0243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PPT 页数:239 大小:5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课件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_第1页
第1页 / 共239页
财政学课件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_第2页
第2页 / 共239页
财政学课件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_第3页
第3页 / 共239页
财政学课件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_第4页
第4页 / 共239页
财政学课件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_第5页
第5页 / 共2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课件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课件第八章社会保障支出(2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社会保障支出,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公平分配 第二节 社会保障税 第三节 负所得税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第五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公平分配,公平和效率是评价再分配政策的基本标准。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生产领域的效率性和分配领域的公平性。效率性问题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来实现产出最大化的问题。换句话说尽量把“面包做大”的问题。,一、社会保障公平性的条件,一般以帕累托最优条件作为判断效率性的标准。而公平性的问题是怎样把“面包”进行分配的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确立判断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合理标准。,公平问题,什么叫公平呢?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有一

2、个价值判断。公平可以说一种社会正义,是以平等对待所有社会成员为基础的。所以,在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上谈公平性时,必须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每个人都应按照自己劳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度,获得相应的报酬,即获取报酬的公平性条件。,如果从早到晚工作一整天的人和一天只工作1个小时的人获得相同的日工资报酬,那么这对前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报酬的公平性要求每个人的劳动必须有相应的回报(收入分配)。劳动收入是按照每个人的生产要素含量和要素价格来决定的。,公平的概念,如果把劳动收入定义为“每个人贡献的代价”,而把这种贡献看作是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来解释的话,这种观点就存在缺陷。也就是说,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国民收入增加

3、过程中造成公害而给社会带来危害的部分。,国民收入衡量的缺陷,这里必须认识到国民收入增加并不等同于社会福利的增加。即国民收入不是社会福利增加的指标。但是,在发现更合理的能够替代国民收入指标的客观的福利指标之前,我们不得不把劳动收入看作是对国民收入贡献的一种指标。,如何按各自贡献程度来分配劳动收入 呢? 首先,必须确保要素价格与边际生产 物价值相一致点上决定的市场竞争体系。 劳动市场如果不具备竞争条件,那么对低 收入阶层应确定明确的最低工资制度。,劳动收入分配的公平,其次,每个人的生产要素含量基本上 由继承、能力、教育三要素来决定,生产 要素含量要适合各自的能力。为此,为了 能够发现和挖掘各自的潜

4、在能力,必须保 证受教育的机会的平等。同时,与本人的 能力无关的赠与、遗产等资产,必须采取 有效的经济、社会政策来分散这些资产。,第二,对所有人要平等对待的所谓 “保障平等性”条件。例如由于年老、疾 病等原因不能参与生产活动而没有收入来 源,如果这一部分人群不能接受很好的治 疗,这种社会就不能看成是公平的社会。 社会所有成员不受收入大小的限制,应均 等地保障基本人权,即应保障基本的生存 权力。所以,必须要保障生存所必需的最 低限度的收入。,由以上分析可见,公平性第一个条件是按个人对生产贡献程度大小来分配劳动收入,从而实现劳动“报酬的公平性”。第二是同生产能力无关,要建立所有公民能够满足最低生活

5、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而实现“保障平等性”。,社会是一个共同体,要实现社会共同目标需要一些费用,其中包括保障最低生活水平支付所需费用以及履行行政职能所需的各种费用。这种费用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担,采取何种筹集方式,致使劳动收入再分配制度也随之变化。因此,要实现公平分配,还要考虑如何公平承担费用的问题。,第三,“费用负担公平性”条件,只要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那么,费用可以从高于最低收入水平部分的劳动收入课征所得税来承担。这样就可以实现费用负担的公平性。如果随着收入增加货币边际效用递减,高收入阶层的费用负担就相应减少。这意味着按所得比例承担费用是不公平的。,当货币收入边际效用递减时,还需要费用

6、负担公平性的第三个条件,也就是采用累进所得税。目前,各国普遍采取累进所得税制的理由,就在于它作为公平性的标准得到社会的共识。,那么,如果税率结构或者累进度不反映物价变动和名义货币收入变化,不符合公平性条件时应对其果断地进行改革。按能力原则分担费用负担的问题,不仅在税制上,而且在社会保障制度给付和保险费率的确定上,也都被普遍应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都以实现分配的公平性为目的。通过税收政策实现的再分配效果,我们在后几章中作详细分析。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如何实现公平性呢?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实现公平性的第二个条件,即以“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为直接目标。,但是也不排除“负担公平

7、”的第三个条件。社会保障制度要满足的公平负担目标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占重要地位的社会保险相关理论之间存在矛盾,互相冲突形成争论的焦点。,二、最适再分配理论,在讨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时,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个人的价值观。最适再分配的问题最终归结到如何选择社会福利函数的问题上。因为,社会福利函数是反映不同社会成员为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一个主要社会指标。,为了分析具有不同经济实力的个人之 间的社会负担以及经济福利分配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看几种最适再分配的标准。 迄今为止,社会福利函数一般以功利 主义原则为基础功利主义代表人物是边森 (Jeremy Bentham,1748-1832)。,与个人以追求自身利益

8、最大化而行动 的以往的实证分析不同,边森主张对个人 效用合计最大化的分析,应是规范分析的 基础。 功利主义原则认为,社会经济福利是以 实现社会每个成员的效用总和最大化为目 标。,即社会福利函数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W=ni=Ui(yi)(i=1,2,n)(8-1) 上式中,Ui表示n人中第i人的效用水 准,yi表示货币收入。从上式社会福利函 数中可以看出,在功利主义原则下每个人 的效用应可以相互相加(即效用可以用数 字来表示),同时也可以计算并相互比较。,功利主义者认为满足下述条件时,可以实现均等收入分配。 第一,社会经济福利是社会每个成员的 效用总和。 第二,个人效用水准是货币收入的函数。 第

9、三,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第四,对社会来说个人效用的重要程度 是均等的。 第五,个人效用满足程度是均等的。,庇古证明了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均等收入分配。 如果对社会所有成员分配的收入一定,那么每个成员就可获得均等的分配量。因为只有通过均等分配,才能使每个人的收入边际效用均等,实现总效用最大化。,图8-1 收入分配模型,X,R,S,V,Z,b,b,MUA(边际效用),OB,OA,Y,Y,Y,a,a,OAOB表示A、B两人可利用的总收入。A的边际效用(MUA)的曲线aa以OA为原点向右下方递减,B的边际效用(MUB)的曲线bb以OB为原点向左下方递减。根据假设aa和bb的形状是相同的。实现

10、总效用最大化,即MUA和MUB曲线下方面积最大化的收入分配是在MUA和MUB均等的Y点上,即实现两人的边际效用均等化UAYA=UBYB。在这种分配状态下两人的收入相同(YA=YB)。,但是,庇古的收入分配理论无法证明个人效用可以相加的假设,也不能证明个人效用的社会重要程度是均等的或者个人享受程度是均等的事实。但是,这些都只不过是一种价值判断的问题而已。,如果假设效用是一定收入的函数,同时把上 述第一项假设理解为社会经济福利是每个人效用 的增加函数,即W=W(U1,U,Un),在 这种制约条件下实现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就能 作出收入分配状态可以实现每人享受程度均等的 价值判断。,但是,在这种情况

11、下也应根据每个人边际效用的社会重要度(W/U)来区别对待。每个人边际效用的社会重要度可以说体现了报酬的公平性、保障的均等性、负担的公平性等价值判断标准。,对庇古收入分配理论还有一种批判来自于有关实现均等收入分配的各种假设条件上,认为这些条件过于抽象、不现实。首先是认为如果收入边际效用不变,那么,收入分配的问题也就失去现实意义。其理由是,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收入分配状态都同效用水准无关。其次是同等收入的社会成员并不一定都会获得同等效用。,假设社会残疾人员B要获得与正常人A同等的效用水准,就需要更多的收入(换句话说,A比B收入满足程度或满足享受能力更大)。这时B的效用曲线是以图8-1中的bb表示。总收

12、入均衡点Y上A比B获得更大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MUAMUB)。按照功利主义原则A通过不断增加收入,使边际效用等同于B为止(MUA=MUB)增加其效用。,在图8-1中的Z点上实现两人边际效用相同。但从收入分配角度来看,A的收入超出B的收入,即在Y点上YAYB。在这种情况下,功利主义不仅从收入标准来看不平等,而且从效用面考虑更是不平衡的。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功利主义原则只注重效用总和的最大化,而忽视了收入满足程度(享受能力)。 aa和bb同时是两个可能的效用曲线。由于不能直接测定效用,所以某特定人采用哪种效用曲线是不明确的。,假设两人在aa和bb中选择哪种效用曲线的概率相同,那么所预测的总效

13、用最大化的收入分配是均等分配。图8-1中收入的均等分配点Y到Y的收入再分配的总效用增加三角形XZV(YXZY-YVZY)部分的面积。从Y到Y收入再分配来看,减少了总效用RXVS(YXRY-YVSY)部分的面积。,如果要实现策划好的收入再分配,那么,因为每人的效用函数不明确,所以不能确定总效用是增加还是减少。但是,由于RXVS大于XZV,所以效用损失会大于效用增加,所以期待社会福利在均衡分配状态下实现最大化。,这种最适分配理论中,没有假设人与人之间效用的可比较性或可加算性,并证明了均衡分配状态的失衡会造成社会损失。在这一分析上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实际应用到劳动收入的再分配时,由于不能满足“报酬

14、公平性”条件,所以遇到很多困难。同时,没有考虑保障均等性的条件,不能测定不同收入阶层的费用负担。,“实现社会最低贫困人员的效用最大化”,还有一种理论是不考虑“保障均等性”条件,只利用效用函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最适再分配。这种理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贫困人口的存在会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负的效用。,原初状态,劳尔斯(John Rawls,19212002)导入“”的概念,主张合理的个人在决定公正(如收入再分配)原理时,由于事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经济状态、地位,所以最适标准应以“实现社会最低贫困人员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一种博爱主义的价值判断。即应从最适再分配的效用函数的相互

15、依存关系来考察决定最低收入保障水准和各阶层应分担费用比例的社会保障政策。,霍奇曼(H.M.Hochman)证明帕累托最适概念也可以用来分析收入再分配问题。他们以一定收入分配状态下通过收入转移政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的可能性为依据,主张能实现最大限度地改善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收入再分配。,霍奇曼,以在社会成员效用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为前提,通过对贫困阶层的自发的收入转移来提高他们的收入,这最终对富有阶层也带来正的效用。随着收入差距的缩小和边际效用的递减,对富有阶层带来的正的边际效用开始逐渐消失并最终变为零时,达成帕累托最适收入再分配状态。,图8-2 帕累托最适收入转移,YT(收入转移支付额),YA-Y

16、B 收入差距,Z,I,I,T,YT,Z,假设社会由A和B两人构成,A的收入YA大于B的收入YB。图8-2中的II曲线反映了A的剩余收入(YA-YB)和转移到B的收入YT,即再分配所需税收负担之间的嗜好的无差别曲线。ZZ是以A和B的初期收入差距OZ为起点,转移给B的收入转移可能性预算线,其斜率等于-1。II和ZZ相切的点e相对应的YT就是最适收入转移额。,随着收入差距的增加预算线也随之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连接各相切点的轨迹TT的弹性E就是反映A到B的收入转移嗜好程度的需求弹性。如果需求弹性E=0,那么与收入差距无关的转移支付为常数,A负担定额税。E=1时负担与收入差距成比例的比例税,E1时负担累进税。,三、社会保险和公平,社会保险制度是为了预防收入减少或者预防各种不可预测事件的发生造成的生活困难,事先以保险费(税)的形式积累资金或者在社会范围内统筹资金来保障全社会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公共社会制度。社会保险财政方式必须体现保险原则。因此,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原则,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