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仁义”观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6865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庄的“仁义”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庄的“仁义”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庄的“仁义”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庄的“仁义”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庄的“仁义”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庄的“仁义”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庄的“仁义”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庄的“仁义”观刘献春自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说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来,普遍认为老庄反对仁义,但经过仔细研究之后,笔者认为老庄反对的不是仁义本身,而是反对儒家提倡的带有功利目的的仁义和统治阶级对仁义的无耻盗用。老庄不仅从根本上维护仁义,而且追求更高层次上的仁义。一、老庄反对儒家的仁义,提倡更高标准的“大仁”“大义”。仁义的对立面是不仁不义,如果老庄确实反对仁义,那么他们就会提倡不仁不义,然而他们没有,反而提倡比儒家标准更高的“上仁”、“大仁”、“大义”。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庄子齐物论说:

2、“大仁不仁,仁常而不周”。庄子天地说:“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庄子天运说:“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庄子天道说:“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天庚桑楚说:“至仁无亲”。等类似的语言在老子、庄子还有很多,由此可以看出,老庄的“仁”与儒家的“仁”在内容上并无本质差异,都是“相爱”“利泽施于万世”等;庄子天地说:“爱人利物之为仁”。因而从仁义的内容上看,老庄与儒家处于同一水平,但在施仁的对象和行仁的态度上,二者是明显不同的。第一,老庄打破了儒家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推恩法,提出了“至爱无亲”“仁常而不周”的观点。也就是说,至爱没有偏私,对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一视同仁。吕氏春秋贵公说:“荆人有遗弓者而不

3、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这则故事未必实有,但它确实揭示了老子与孔子在施仁对象上的差异,孔子爱的是人,且爱有差异,而老子连人带物全爱。第二,老庄要求把“爱人”由有意识的行为变成无意识的行为。儒家口口声声要人们行仁,并建立许多规矩,要求人们不辞辛劳的去执行,这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老庄对此大不以为然,认为勉强自己去行仁,这本身就不是什么仁义行为,因为当你勉强自己去做仁义之事时,这种仁义还属于外在的东西,并未同你融为一体。老庄要把属于外在的仁义融化在人的心灵中,把行仁行义由一种勉强的、有意识的行为变成一

4、种自然而然的无意识的行为,这就是庄子所讲的“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和“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自己行为端正,施爱于人,甚至连后代也得到自己的好处,但圣人并没有意识到、更不认为自己做了好事。如果“施于人而不忘”,就是“非天布也”(庄子列御寇),念念不忘自己给别人的恩惠,是不符合天道的。至仁至义的人行仁行义就好象人们呼吸空气而不知不觉一样,完全成为下意识的行为。行仁行义是无条件的、无目的的,任何有条件 、有目的的行仁行义就不再是一种仁义行为了。第三,老庄认为,至仁之人做好事不仅自己是无意识的,而且还要使受惠者也意识不到,这就是老子说的“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5、庄子徐无鬼也说:“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谁氏。”天下人都得到了他的好处,却不知道他是谁。总之,立德、立功、立言、立名是儒家行仁行义的目的,而老庄就是要用大仁大义去抵制这种带有功利目的的仁义。与其说老庄反对仁义,不如说是在鄙视儒家仁义,从而提高了行仁行义的标准。二、老庄对仁义的维护态度。我们讲老庄并非反对仁义本身,还可以从他们的政治观和伦理观中得到证明。关于老庄的主要政治态度,我们可以总括为以下几点,并把它同儒家主张作一对比:第一,反对暴政。老子曾把“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老子)的统治阶级视作强盗头子,认为百姓痛苦,社会动乱全是由统治者造成的,他说: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了)尖锐地指出当时的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社会。对此,庄子更为激烈,他把社会分为三等:有道之世、无道之世和当今之世。他认为当时的社会连无道的社会也不如,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如同“游于羿之彀中”(庄子德充符)一样,随时都会被杀死。他同老子一样,大骂当时的统治者是“昏上乱相”(庄子山木),把他们视为最大的强盗,同时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的极端不平等社会。这一点,与儒家反暴力、行仁政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推行仁政是仁义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主张满足人民的生活愿望。老子提出“

7、爱民治国”的主张,具体措施就是“我无事,而民自富”,要求统治者“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他的小国寡民理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让百姓吃饱穿暖,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庄子去箧中重申了这一思想,认为这是最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等级之分,也没有剥削和压迫。很明显,老庄的这种爱民思想正是他们维护仁义的最具体的体现。第三,反对战争。老子的三十、三十一、四十六章,反复阐述了反战思想,认为“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指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与孟子的“不嗜人世间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也是相同的。老子之所以反对战争,是因为“

8、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了。庄子徐无鬼也说:“无以占胜人,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反战爱人也正是推行仁义的一个内容。第四,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老庄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不仅同一个阶级内部、而且对立阶级之间、甚至人与物之间都可以是一种和睦相处的关系。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成为一体,这样,就能做到“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只要措施得当,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和谐的,而且能做到了无隙迹:“太上,不知有之”。百性连君主的存在都感觉不到。庄子认为在理想的社会里,不仅人与人之间“

9、无有相害之心”,没有君子小人之别,甚至连人与禽兽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无间的:“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庄子马蹄)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正是推行仁义的最终目的。以上列举的只是老庄的几条主要政治主张,但有一点必须指出,老庄的这些主张都是为维护仁义、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服务的。比如他们反对科学技术,是因为他们认为科学技术使人们变得狡诈好争,引起品质的退化。反对暴政,满足百姓的生活愿望,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不仅是老庄的主要政治主张,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庄的反战态度又与孟子“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思想完全一致。而老庄对人际关系和谐的追求又是儒家制礼作乐、倡导仁义的主

10、要目的。总之,老庄和儒家的政治主张基本一致,这充分说明了老庄和儒家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没有本质的差异。如果再比较一下老庄和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就会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老庄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11、来。”(老子)通过这一比较,不难看出,老庄与儒家的理想社会在细节上虽有出入,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他们都向往一种无私、纯朴、和谐的社会生活。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儒家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大同社会一去不复还了,因此,他们仅仅怀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落感去怀念、羡慕这种社会。而老庄则天真地、固执地把实现这一社会理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三、老庄既维护仁义而反对宣扬仁义的原因。老庄并不反对仁义,他们对仁义的执着态度甚至超过儒家,那么他们为什么反对宣扬仁义呢?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老庄认为公开宣扬仁义反而会破坏人的仁义本性。老、庄都是性善论者,他们认为人性本来就是纯朴厚诚、相爱而不相害的。在老子全书中,都渗透着这样

12、一种思想:人本来是朴实无华、清静寡欲的,只因统治者施行多欲政治,才使人们变得奸诈难治,只要统治者变多欲为无为,人们就会复归于朴。庄子也说:“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拇)在他看来,人本来就具备仁义之性,那些仁人又何必杞人忧天似 的去宣扬仁义呢!老子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作“反者,道之动”老子。任何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大力提倡仁义的结果,必然会发展到它的反面不仁不义。庄子徐无鬼就明确讲:“爱民,害民之始也。”当你提倡爱民的时候,也正是害民的开始。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在思想认识方面也是如此。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13、善,斯不善已。”(老子)如果照此推理,自然会得出:“天下皆知仁义是仁义,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不仁不义,斯不仁义已”的结论。老子认为,你不指出什么是仁义,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不仁不义,你一旦提倡仁义,人们反而会干一些不仁不义的事。庄子对此讲得更为明确,他认为圣人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去鼓励人们行仁义,结果事与愿违,反而造成虚伪和攘夺:“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庄子徐无鬼)这几句意思是说:既然行仁义能得到好处,于是就会出现以假仁假义骗取名利的伪善现象,这就为那些野心家提供了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在老庄看来,这种以个人功利为目的的行仁行义,本身就不是仁

14、义的行为,而是对仁义的一种戕害。第二,老庄认为大力提倡仁义会破坏美好的生活。关于提倡仁义与社会恶化的关系,儒、道两派有很大分歧。儒家认为:提倡仁义是社会恶化的结果。大同社会一去不返,继以“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不己”的小康社会,为了使这样一个人欲横流的社会还能够保持相对的和睦,就必须用仁义对人们进行教育和某种程度的限制。而老庄刚好相反,认为社会恶化是提倡仁义的结果。庄子说:“及至圣人,蹩孽为仁,踶趾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庄子马蹄)因此他们竭力反对提倡仁义,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教慈”(老子)庄子还说:“绝圣弃知,大盗而止;殚残天下之圣法,

15、而民始可与论议。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庄子胠箧)老庄认为,只要不再提倡仁义,社会就会其乐融融了。儒家提倡仁义是为了救世,老庄反对提倡仁义也是为了救世,目标一致,选择的方法却相反。老庄虽然颠倒了社会恶化与提倡仁义的因果关系,但从主观目的上讲,他们这样做仍然是对仁义的一种忠诚维护。第三,老庄反对提倡仁义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仁义已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玩弄阴谋的工具。仁义的最初倡导者,其主观目的可能确实是为了拯救日渐衰败的社会道德,但到老庄生活的时代,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了对仁义的解释权,随意地利用假仁假义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庄子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

16、圣知之法而盗之!”(庄子胠箧)仁义不仅是统治者争权夺利的工具,而且还成为大盗的护身符。庄子多次指出:“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庄子胠箧)“诸侯之门,义士存焉。”(庄子盗跖)谁有权,谁就有仁义,仁义已成为极端虚伪的东西,反对提倡仁义,正是为了剥夺统治者手中欺骗百姓的工具。老庄就是用这种反对提倡仁义的办法反对不仁不义的行为。老庄反对提倡仁义,正是为了维护仁义,为了维护美好的社会生活。庄子马蹄对此讲得非常明白:“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企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趾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圣人倡导仁义,结果使人们“争利于利”,这是老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