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三)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6690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1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三)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三)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三)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三)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三)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三)(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大孤山小孤山 教案一、激情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二、知人论世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

2、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课文背景四、自由诵读诵读要求: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2、请标出船行途中的各处景点及其特征描绘的句子。五、探究赏析(一)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主要内容:记

3、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

4、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国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一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三)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1、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

5、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3、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

6、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四)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附】苏轼原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的嫁彭郎。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六、诵读,加深体会。并完成相关练

7、习。庖丁解牛教案一、教学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二、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发掘本

8、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四、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课前全班朗读课文。)(二)导入(2分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鲲鹏”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三)课堂活动过程1、复述故事。(3分钟)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用幻灯片显示庖丁解牛的漫画。)(设计意图:结合漫画来复述课文,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文,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9、。)通过这个同学的讲述,我们想一想,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幻灯片显示:问题: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明确: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姿态和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均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10分钟)(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细读文本,整合文中的材料,合情合理地虚构故事。也为后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铺垫和素材。)由上述介绍可见,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

10、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组织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答案,指定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故事简短总结。(幻灯片显示:标题: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教师总结思路: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3、透过故事,探讨人生。(25分钟)(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

11、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发言。(18分钟)(2)教师小结:人处身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尽可能的避开种种矛盾冲突。但不免遇到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在困难解决后,应及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

12、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2分钟)(幻灯片显示:庖丁论人生)(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3)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应该留意到,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5分钟)(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

13、会寓言的多义性。)(幻灯片显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四)课后作业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20

14、0字左右的感想。项羽之死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

15、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