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33136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主题线索】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变革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这一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成果。 【主要表现】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学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基本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 学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0世纪初,资

2、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 革命。 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30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

3、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师夷长技” 1.背景 (1)主要原因: 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主观原因: 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表现 (1)“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 的第一人 魏源:编撰 ,阐述了“ ”思想。,鸦片战争,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 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 。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实践:创办了一批 ,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 ,迈出了中国 历

4、程的第一步。 3.评价 (1)“师夷长技”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 作用。 (2)“ ”洋务思想是对“师夷长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经济近代化的起步。 (3)“师夷长技”思想的主体仍然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体系,没有认识到中西之间根本的制度差距。,封建纲常伦理,科学技术,近代企业,近代海军,近代化,思想启蒙,中体西用,二、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 (3)主张 经济上,发展 ,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 。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5、,也没有付诸实践。,洋务运动,民族工商业,君主立宪制度,2.维新思想发展 (1)背景 政治上, 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代表人物及思想特点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借助 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 、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将西方 思想引入中国,宣传变法救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影响 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 运动的开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 的作用,

6、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经学,维新变法,设议院,进化论,戊戌变法,思想启蒙,三、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试图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 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制度,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 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 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4)直接原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

7、文化领域掀起 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封建思想,尊孔复古,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 (1)提倡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2)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揭开了文学革命的

8、序幕;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 形式有机结合。,青年杂志,民主与科学,旧道德,白话文,4.特点 (1)以 与 为核心,批判 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 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 为主流。 5.影响 (1)积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 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为 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民主,科学,封建正统,民

9、主政治,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1) 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 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2.表现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

10、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 成立奠定思想、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重理解,1.洋务派只布新不除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自己不要彻底,他们都出身于旧社会,受的是旧教育。他们不能完全了解西洋文化,却能毅然决然推行新事业,这已经很了不起。但他们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无须学西洋的。 (2)时代不容许他们“除旧布新”,旧制度和旧观念是主要的障碍。洋务派的那种不彻底的改革已遭到一般人的反

11、对,若再进一步,阻力会更大。从当时对铁路、对科学的争论,以及郭嵩焘的命运可以清楚地看到,守旧的士大夫阶层极力阻挠洋务运动。严格来说,民众的迷信也是中国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巨大阻碍之一。,2.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3.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 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

12、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 (1)特征 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再到学文化层面。 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2)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

13、。 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中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 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学习西方的深入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材料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

14、法学和经济学。郭嵩焘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根据材料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解析】第一小问需要对比郭嵩焘的主张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材料“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反映了郭嵩焘与洋务派不同的是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认为这才是西方的“本”。第二小问可从材料“李鸿

15、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看出:李鸿章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参考答案】突破: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 原因:李鸿章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深化拓展 中体西用内涵的演变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 “中学”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中体西用”论的持有者既看到了清王朝变的一面,同时也坚持清王朝的不变一面。他们认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文教举措才能更好地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晚清社会变革中的“中体西用” (1)“维新变法”: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提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中体西用”作为维新变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政策颁示天下。 (2)清末新政:新政改革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是清统治阶级的成员,他们的地位、思想、目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超出“中体西用”的界限,这时期的“西用”已经深化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中体西用”中的“西用”更加 深入。,3.民国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