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单元知识通关(八)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305939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单元知识通关(八)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单元知识通关(八)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单元知识通关(八)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单元知识通关(八)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单元知识通关(八)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单元知识通关(八)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单元知识通关(八)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知识通关(八),强记答题要语,1.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一个重要依据 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三种关系 (1)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2)稳定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3)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种群的三种分布型 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4.“S”形曲线形成的两个原因 (1)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 (2)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5

2、.K值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1)K/2之前: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种群数量增加。 (2)K/2时:种群增长最快,种群数量增加。 (3)超过K/2:种群开始减速增长,种群数量继续增加。 (4)达到K值: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6.种群数量波动的两个原因 (1)非周期波动的原因:气候变化。 (2)周期波动的原因: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7.种群数量的两个内源性调节因素 (1)行为调节: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调节:由于社会压力加大,会刺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内分泌失调,使动物的生殖力下降、死亡率增加和迁

3、出率上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8.种群与群落的主要特征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特征:群落结构、类型、群落演替等。 9.两种群落垂直结构的决定因素 (1)陆地群落:植物垂直分层取决于阳光;动物垂直分层取决于食物、栖息场所。 (2)水生群落: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10.顶极群落的两个决定因素 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11.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演替速度慢,历程长。 (2)次生演替:演替速度快,历程短。 12.生态系统的七大成分 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3.

4、三种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1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15.生物与营养级的关系 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16.生态系统的能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17.第一营养级能量的4个去向 (1)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 (2)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 (3)流入第二营养级。 (4)未被利用。 18.

5、能量流动的2个特点 (1)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在10%左右。 19.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范围和特点 (1)范围: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2)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流动的特点。,20.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2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22.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植被破坏。 23.水体污染的原因:(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 24.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明辨易混易错,1.种群不等同于物种,(1)种群是

6、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3)通常一个物种包括很多种群,种群之间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物种的形成。,2.对种群密度认识的两个误区,(1)出生率高的生物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种群数量变化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只有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才会增加。 (2)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种群数量不等同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3.年龄结构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可作为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依据,但预测的趋势能否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

7、食物、天敌、传染病等。,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6点提醒,(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酵母菌每天的数量变化可形成前后对照。 (2)本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实验。 (3)血细胞计数板使用后,切勿用硬物洗刷,可采用浸泡和冲洗的方法。 (4)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一般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5)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拧紧试管盖。将试管倒转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6)培养后期的样液要稀释后再计数。,5.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与种群密度的关系,NtN0t,代表

8、种群数量增长倍数。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6.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最大值,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数量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可能大于环境容纳量。,7.同种生物的K值并非稳定不变,当环境条件改变后,K值也会改变,如清除生活垃圾,密封贮粮等环境条件的改变会降低环境对鼠的负载能力(K值)。,8.认识群落结构的3个误区,(1)并不是只有森林群落才有垂直结构。任何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如草原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2)玉米和竹子高矮不齐不叫分层现象,分层特指群落的结构而不是种群的结构。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

9、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 (3)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不同于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植被的分布不同,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着纬度升高植被分布不同的原理相同。,9.理解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1)起点:原生演替的起点是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或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起点不同,因而演替速度不同。 (2)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10、(3)顶点: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顶点。,10.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3个不等关系,(1)生产者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原核生物和蓝细菌等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也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分解者细菌: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11.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易错分析,(1)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 (2)食物链(捕食食物

11、链)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动物的营养级的级别并非一成不变。 (3)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中的生物表示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是代表某一种群或个体。 (4)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1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2个不等关系,(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 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2)粪便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本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

12、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13.“摄入量”“同化量”及“粪便量”关系如下(以草兔狐为例),图中A、B、C均属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但A、B均属于“草的同化量”,只有C才属于兔的同化量。,14.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误区,(1)生态系统的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3)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15.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

13、全相同,(1)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2)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类可以通过计划生育调控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规律不同于一般生物,有其独有的特点。,16.全球性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2点提醒,(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资源数量和速度剧增。 (2)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17.关于正确理解生物多样性的3点警示,(1)生物多样性强调的是物种多样性,而不是种群多样性。 (2)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3)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