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301994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6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_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叫什么?秦统一天下后,统一文字,把什么作为通用文字? 2.汉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是在什么时候?东晋时期谁被誉为“书圣”?,一、齐民要术 自读课本,找出齐民要术的作者、地位和主要内容。 1.作者:北朝的 。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 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4.影响: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贾思勰,农书,二、科学家祖冲之 自读课本

2、,找出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1.生活年代:南北朝时期。 2.成就 (1)把 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 (2)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圆周率,大明历,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结合右图,说出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代表作品及其地位。识记顾恺之的代表作,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特点和代表作。 1.书法 (1) 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 (2)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锺繇和胡昭擅长行、草、隶书, 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3)西晋设置 ,教学生学习书法。 (4)东晋的 被后人誉为“书圣”,其

3、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东汉,锺繇,书博士,王羲之,2.绘画: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代表作有 和洛神赋图。 3.雕塑 (1)代表作品: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2)开凿原因: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石窟。 (3)特点: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女史箴图,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杰出的科学家(如图) 材料二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课堂展示:(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合作交

4、流:(2)中国古代“以农为本”,齐民要术作者是谁?在中国农学史上有何地位?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著作中对现代农业能起到借鉴作用的内容有哪些? 师生互动:(3)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古代科学家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贡献的了解。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解答。第(2)问考查齐民要术的作者、地位和对现代农业能起到的借鉴作用。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顺天时,量地利”并结合所学来分析作答。第(3)问从两位科学家的经历去思考。,尝试解答:(1)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2)贾思勰,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等。 (3)刻苦钻研,注重实践,虚心汲取前人的经验,勇于创新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繁荣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