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2224324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8.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陵墓详解(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陵墓,中国古代建筑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中国古代建筑史,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史,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释丧制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周礼墓大夫,中国古代建筑史,1.侍奉意义:“事死如事生”-左传, 原为实供,后改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寝 设置(按活人看待)。 2.纪念意义:对死去的先帝的纪念,表达思念之情。,中国古代建筑史,石五供,中国古代建筑史,3.荫庇意义:

2、风水上选择“吉地”,不可选“凶地”。好 的风水之地,恰为好的建筑生态环境,二者统一。 4.强化皇权:威严壮观 5.防盗: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盗墓。 6.持久性:建造时间较长,执政时即开始修建,一直到死,人力物力惊人。,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中国古代建筑史,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

3、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中国古代建筑史,“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 “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 礼记.檀弓上,一般贵族墓,商代 商代一般贵族墓,普遍流行土坑竖穴木椁,面积一般为5-10平方米左右,从考

4、古材料来看,一般无墓道,但有椁室、腰坑。墓室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在殷墟、郑州等都有发现。 西周 与商墓无太大差异。棺椁齐全,少数有棺无椁,多数随葬兵器,有的还随车马器,墓室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多数有 “二层台”。,中国古代建筑史,东周 仍普遍使用商周流行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在长方形竖穴土坑内构筑木椁,内放棺。椁与棺之间的空隙用板隔成头箱和边箱,放置随葬品。,湖北当阳赵家湖楚墓,中国古代建筑史,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

5、坑,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墓主大都贫民。,平民墓,西周 西周平民墓室结构 ,墓室面积均在5平方米以下。很少棺椁齐全,个别只用席子裹尸。 东周 墓坑一般长2-3米,宽1-2米。较大的墓长为3-5米、宽3-4米。椁室都是四壁围成的长方形,少数用搁扳为出头箱。,中国古代建筑史,奴隶墓,奴隶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有人 身自由,生死大权由奴隶主掌握,死时无一定墓 坑,而是散见与灰坑或祭祀坑中。如郑州商代遗址 二里冈时期的灰层中。 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使用减少,但奴隶墓仍有存 在,大都无一定墓坑无随葬,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四、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建筑史,山顶洞人对待逝者,仰韶文化中出现公

6、共墓地,公共墓地中无葬具,只有一些陪葬品。 居民区中有幼儿以及“凶”死者的翁棺葬。 翁棺葬葬具以翁为主,另用盆或钵做盖。,北,西安半坡遗址平面示意图,中国古代建筑史,坟丘以及陵墓的出现,建造坟墓是因为人们有了想象力,相信人死了以后会进入另一个空间。 私人墓地的出现,中国古代建筑史,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国古代建筑史,秦朝秦始皇陵,西汉,西汉11个皇帝,其 中9个都葬在渭河北岸 咸阳塬上,今陕西高陵 县内。 九陵分布自西而东: 武帝茂陵、邵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西汉诸陵位置图,中国古代建筑史,帝王陵墓-西汉,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

7、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中国古代建筑史,厚葬之制,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帝王陵墓,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国弥大,家

8、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宝贷,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 吕氏春秋节丧,中国古代建筑史,西汉皇陵平面布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帝后合用陵园,如:高祖长陵、惠帝安陵。一种是帝后各各筑一方的陵园,从阳陵以下,终西汉之世,皆遵此制。西汉皇陵平面呈方形,四面有围墙。 西汉皇陵墓冢形制可分为三种形式:一种平地起冢,呈覆斗行,上小下大,沉稳庄重;一种在陵上中部内收成台。前者居多。一种“依山为陵”。,中国古代建筑史,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多在帝陵之东,称“东园”。 西汉陵邑从汉高祖到宣帝,诸帝陵区所在地都设置陵邑。东汉时,陵邑之制被废除。 陪葬墓在商代已出现,而规模

9、之大,首推西汉。陪葬墓冢外形可分为3种:覆斗行、锥形和山形。,中国古代建筑史,汉初诸候王列侯实行“明堂”、“后寝(室)”、“便房”、“梓宫”、“黄肠题凑”的墓葬结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 西汉时期是我国墓葬形制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墓葬构造日趋繁复。,中国古代建筑史,辛追夫人遗体的巨椁,被称为“井椁”,因为呈“井”字形,这也是中国目前最完整的一套汉代井椁,中国古代建筑史,该椁室长672nm/宽488nm/高280nm,原置于墓坑底部的三根方形枕木上,有两层盖板和两层底板。椁室由棺室和4个边箱组成,形状像“井”故称“井椁”;边箱面积6.8平米、体积9.7立方,放置了各类文物1千余件;棺

10、室内有4层套棺,外至里依次为黑漆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锦饰内棺。如此庞大的椁室无一颗金属嵌钉,采用扣接、栓钉等结合而成,这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示意图,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双墩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特别提供,汪景辉等绘制),题凑直接构筑于外椁四周,由922根坊木堆垒而成,木心向内,合缝严实。题凑之上用四层计146根坊方木料铺设作盖板。盖板上用两根纵向坊木料压板,底部有四层坊木料铺垫。题凑与内廊之间为一圈回廊,外藏椁围绕题凑一周呈“凹”字形,使用穿榫和半榫等连接立柱、横梁。椁棺板及门板普遍采用“Z”字形、燕尾形

11、、凸凹、边搭等不同榫卯结构咬合,有的还用“S”形铁件卯钉加固。这一构造方法,是其它同类墓葬所没有的,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工艺制作特色。,中国古代建筑史,帝王陵墓-东汉,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皇陵特点,第一,陵园建筑有两种形制。 一种以光武帝的原陵为代表 ,陵园四周设

12、有方形的墙垣,每边正中开门,南向正中的门名“司马门”,司马门内设有“上陵”用的寝殿。,另一种以明帝显节陵为代表 ,“无周垣,为行马,四出司马门。石殿在行马内。寝殿、园省在东。园寺吏舍在殿北” 第二,从明帝开始推行大规模的“上陵”的朝拜祭祀典礼,在殿堂内举行朝拜的礼仪,是以座北朝南为尊。,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为一种时尚。,孝堂山石祠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祠堂。祠壁用石块砌成,屋顶用石板覆盖。雕出脊背、瓦垅、勾头、连檐。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上雕刻36组画像。,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仿木构型以高颐阙为代表,双阙对峙,两阙间距13

13、.6米。西阙较完整,高5.99米,由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组成。,江苏甘泉2号墓属东汉前期诸侯王墓,是一座砖砌多墓室,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二棺室和回廊组成。墓室和甬道均采用三顺一丁,间或两顺一丁砌筑。,南朝的陵墓特点,南朝在陵寝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地宫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并恢复了东汉谒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筑也相当宏伟,在陵前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的石兽、石柱和穹碑等。从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来看,具备下述特点: 一、陵墓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室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

14、,墓室底下还修建排水沟,以防潮湿。 二、陵寝建制注重风水,营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园的方向无一定规律,而是视当地山水形式而定,这正是风水堪舆原因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两侧排列对称的石雕,寝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莲花纹饰,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南朝陵寝制度有较大的影响。,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和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

15、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平面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明十三陵选址,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十三陵布局,十三陵处于盆地中,只有南面没山 盆地最南端的大宫门是十三

16、陵正门 往北是公用的神道,两旁有石雕文臣武将和动物 神道直达十三陵的首陵-长陵 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依山向两侧展开 长陵以东有景陵、永陵和德陵, 长陵以西有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和康陵 长陵西南有定陵、昭陵和思陵,十三陵平面布局,按照身份的高低和先后在神路(轴线)两侧进行布置,其中长陵位于轴线上,地位最高。,单体平面布局,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 ,其中方作为院落引人进入圆形主体地宫。,立面,立面三段式构图,对称式的布局,彩色的斗拱和枋以及屋顶角部的小兽雕丰富了立面造型,也强化了帝王的地位尊严。,结构,地宫用的拱券 材料为石材,柱式斗拱 材料为木材,石像生:石人 石兽,石像生是指在神道两侧放置的石人石兽。 分别排列着十二对石兽,两坐两立,依次为狮子(象徵威武)、獬豸(象徵公正)、骆驼(象徵运输)、象(象徵吉祥太平)、麒麟(象徵吉祥太平)、马(象徵征战),其中骆驼、象、马又分别为各地运输工具,故又象徵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