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224313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思教育个性化辅导教案ggggggggggggangganggang纲 学 生: 学科: 语文 教师: 刘晓 班主任: 老师 日期: 时段: 课 题小升初记叙文考点分析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重难点透视1、把握记叙文考点2、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知识点剖析序号 知识点 预估时间 掌握情况 1 考点分析 2 答题技巧 3 范文赏析 教 学 内 容 一、复习与检查复习巩固在校所学知识,通过查漏补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夯实。 二、导入知识点与学生积极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近期所学情况,并导入本堂课所学的重难点,确保学生对于课堂

2、内容清晰了解。三、授课内容记叙文常见考点:a、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说明缘由,概括段意;b、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c、词语释义;d、说说你对文章的感悟;e、分析某句话的作用;f、分析概括人或事物的特点、性状等;g、作者思想感情前后不一,是否矛盾;h、换词是否得当;i、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的考查;J、解释某句话的含义;k、拟写标题;l、标点符号的运用;m、选择或填写恰当的词语;n、开放性试题:阅读体验见解等。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文章的写作顺序: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3、(2)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4)按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写。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5)按总分的顺序写。A先总后分再总;B先总后分;C先分后总。(6)其它: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方位顺序;生长顺序三、记叙顺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四种。(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

4、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四、概括主要内容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2)叙事的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4)说明文和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五、概括中心思想1、文章主旨(中

5、心思想的类型):颂品质(歌颂了谁的什么品质);明道理(说明了什么道理)抒情感(抒发了或者是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揭实质(揭露了什么实质)颂风尚(赞扬了什么风尚)2、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3、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六、为文章拟标题。依据有(1)核心人物 (2)核心事件(3)作者情感七、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

6、、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

7、谨、中心突出。(9)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0)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A、开门见山。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警句之类的。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深刻,又有文采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倒叙八、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

8、服力。(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7)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九、具体词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表面意思是,在文中指。十、句子或语段的作用(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为下

9、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十一、表达方式包括: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十二、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

10、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十三、评价人物、文章

11、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理解)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一)生命的触摸那是我们报社牵头举办的一次活动,组织了二十几名中小学生到山上植树。孩子们干劲儿十足,不一会儿就种下了几十棵小树。在植树的孩子中间,有一个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传递树苗的时候,别的孩子用手,而他用嘴叼,或者用腮部和肩膀夹着,他的两条空空的迎风飘舞的袖管,告诉我这是一个不幸的少年。经过打听我才知道,这个孩子在5岁时,因为触摸变压器的高压电而被锯断

12、了双臂。 植树任务完成以后,天色尚早,孩子们吵嚷着要爬山,报社的几位年轻记者也跃跃欲试。但是当地的山民告诉我们,这座山海拔1780米,开发时间不长,道路险峻、山路崎岖、最好还是别爬了。大家都热情高涨,说一定要征服这座山。于是,在山民的带领下,我们一行(xng hng)30人出发了。果然,山路越走越险,时而需要踩着独木桥沿溪而上,时而需要抓着铁索攀爬山石,好不容易到达一个开阔地带,大家都已经累得坐在地上不愿起来。山民说,距离山顶还有六分之五的距离。正在这时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雪 那有雪 (寻 循 巡)声望去 果然在不远处的山石后面 有一片白雪 大家奔跑过去 捧起洁白的雪 互相投掷着 嬉闹着 忽然

13、我发现,那个少年,那个无臂的少年独自坐在一块石头上,慢慢地脱下了鞋,他把两只脚伸进了雪中,脚与脚揉搓着、触摸着、感受着我赶紧转(zhun zhun)过身,眼泪顿时涌出了眼眶。也许只有失去才懂得(珍贵 珍重 珍惜)。我们健全的人怎么能体会到一个无臂少年的内心呢?那个少年的脸上同样有着欣喜,一如他同龄的伙伴。许久许久,少年才把脚从雪中抽出来,那两只脚已经冻得通红。少年把脚在风中轻轻挥动,然后很娴熟地穿上鞋子。我们又出发了。此时的登山队伍已经溃散,零零落落地拉开了距离,有的孩子走几步就要坐下来休息,而那个无臂的少年此时已经站在了队伍的最前头。又过了半个小时,队伍里大多数孩子一点儿也走不动了,我们再次

14、停下来,商议是否还要攀爬。许多人建议就此打住,包括我们报社的几位年轻记者。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那个无臂少年,他执意要爬。最后,我们决定让山民带着无臂少年再爬一段,其余人原路返回。那天下午四点多,少年和山民平安地从山上下来了。我向山民打听情况,山民把我拉到一边,流着泪对我说了一句话:“这个孩子自己上到山顶。”【 】山民没有给我讲述过多的细节,我【 】能够猜想其中的艰难。回报社后,我们的记者对少年进行了采访,记者告诉我,这个孩子不仅品学兼优,还是一位游泳健将,曾经在残运会中取得名次。我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少年把脚伸进雪中的一幕。触摸可以给少年带来不幸,使他失去双臂,然而他依然可以用双脚触摸着走向成功。1.在括号里准确的字词或读音上打“”。(2分)2在【 】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3给第小节缺标点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4.请用简洁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