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210504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由“因此对于士

2、、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由“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中心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故AC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

3、。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A. 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B. 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C. 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 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所述政策,使得原来只属于各地方国的臣民也成为了周天子的臣民,由此可知,有利于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D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人口问题,没有涉及统治范围,A不正确;材料旨在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而不是臣民的地位,B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分封制的含义、特点等,明确分封制下,诸侯掌握地方实

4、权,但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3.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制度A. 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B. 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 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D. 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意思是说乐可以促使无怨恨,礼制可以导致不争,礼义可以促使贵贱等级观念的淡化,乐文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礼乐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作用,但不是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礼乐制度对于分封制维护作用,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战国时期萌芽出现,此时仍

5、按照分封制实行统治,故D项错误。4.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 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 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 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 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体现的是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这是周朝整肃家庭秩序,尤其是财产和权位的继承顺序的需要,是依据宗法血缘来规定的,所以A正确;B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同时形成的,排除B;C中封建新秩

6、序表述错误,当时是奴隶社会,排除C;D是商朝政治的主要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地方割据又强调了人们有渴望统一的愿望,即材料体现了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

7、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统一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尚未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可见,先秦时期的三家思想A. 君民关系方面没有区别B. 都主张开明君主治国C. 都把育人的道理摆在首位D. 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的特点【答案】D【解析】据材料“知仁行义分人以财、助人以力循名责实、公正无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人的道德修养和公正责任的要求,都体现出正身修心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民关系的问题,故A项错误;“君子”和“兼士”也无

8、法说明“开明君主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教育和育人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7.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A.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答案】A【解析】【详解】儒家与法家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从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故答案为A项。儒家吏治也是维护君主专制,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荐贤制”与“考试制”来看,两者的选官标准不一样,排除C项;两者没有优劣之分,排除D项。8.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

9、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错误。9.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分类人类人身活动动物狩猎畜牧植物农事耕作天象气侯时间山川河流方位

10、战争兵器服装居住交通文化娱乐宗教比值(%)2017159787.73.63.13.6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 人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C.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D. 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答案】B【解析】殷商时代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所占比值最高,说明的是类的自我认识其实已经较深刻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是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

11、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从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说明是经济发展导致了思想变化,故答案为C项。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即人性不违背天理,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明末市民文学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点睛】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

12、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经济的发展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价值观的不同。11.黄宗羲认为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告诫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上述思想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 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D.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臣职责是为民谋利,顾炎武认为君主及官吏应该尊重百姓,不应该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保证自己的享乐,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

13、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12.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 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C.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D. 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

14、料的能力。C项,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通过材料“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可以看出这一本质目的。故C项正确。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题干没有准确阐释“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题干中没有表现出内忧外患这一历史原因。故B项错误。D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题干只看到了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消极作用,没有看到洋务运动在客观

15、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13.洋务运动期间,“塞防论”与“海防论”争论不止,到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才建成了五只各自为政的舰队,后多年未添置新的舰船,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这反映了A. 晚清集权政治开始受到冲击B. 海权论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C. 派系林立导致国防策略失败D. 中国重陆轻海的观念开始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可知中央不能有效控制水师力量,这反映了晚清的集权统治受到冲击,无法集全国之力建立统一的国防。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海权论并未在中国生根发芽,清政府组建舰队只是迫于形势,并且还分属于不同政治势力,与提倡控制海权的海权论相差甚远;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没有统一的国防策略导致海军力量分属于不同的派系,因此清政府国防策略的失败不是派系林立导致的;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海军的建设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重陆轻海的观念并未发生改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严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