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187283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 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规律。识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以前的社会理论的局限性,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基础梳理】(记住黑体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 方面,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 。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 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 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

2、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 决定着 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表现为它有时会 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 和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作用。 3实践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 的基本观点,是打开 奥秘的的钥匙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课堂合作探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课堂探究1:参照P86活动框(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

3、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参照P86相关链接)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探究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举办以来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城市生活已不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如果不加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最终会侵蚀城市的活力,降低城市生活的质量甚至影响整个人类的生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你能说出上述材料中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分别是什么吗?参照P88相关链接归纳

4、(1)社会存在是指:(2)社会意识是指:练习1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探究三:材料一: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你能说说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天宫、观世音菩萨各是什么样的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原型?西游记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什么关系?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材料二: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材料三: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

5、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归纳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到哲学结论是 练习2: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探究四:盲流北佬打工仔 打工妹 民工城市建设者 新市民

6、 这是不同时期农村进城务工者的别称伶人 优人 追星 捧星 这是人们对“星”们态度的变化新三, 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不同时代人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封建社会,商业被贬为“四民之末“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被奉为社会的循环系统,社会主义社会,广大群众认为无商不活问题探究:对进城务工者别称的的变化,对待星们的态度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对商业的不同认识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练习三: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社会

7、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探究三和探究四归纳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两点表现分别是:(1) (2) 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探究五: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为什么在我国这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落后、腐朽思想残余,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产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探究六:材料一据英国观察家报2007年8月26日报道:目前,中国有1800万人娶不到妻子。从全国来看,男女比例失调“。国家人口统计部门预言

8、,到2020年将有3700万名男子娶不到妻子。男女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影响,尤其是在农村。专家认为,中国人口比例失调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请同学们谈一谈中国农村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材料二: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过去人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的。邓小平则大胆实践,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认识上的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问题探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不同认识产生不同的影响说明了什么道理?归纳:根据探究五与探究六归纳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

9、在反作用的两点表现:(1)(2)4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教师解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实践,人们的观念性的东西只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即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

10、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第十一课 第一框第二目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

11、目标:识记: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识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识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_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2)作用: 决定着社会的 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表现 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12、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的 的联系,这是 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表现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 经济基础决定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 和 ,否则就会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意义: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 的必然的联系,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 状况的 。 4地位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 始终的 矛盾。(2) ,是在 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即 、 加以解决。 改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