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154972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论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2、中医文献学(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一)先秦两汉时期(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

2、、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3)

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c编写本草类著

4、作: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民间发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沈括与苏轼苏轼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专科著作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体系;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产科初具规模;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至是始略备”(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濂 周敦颐太极图说洛 程颐、陈颢通书关 张载正蒙闽 朱熹(4)医学丛书的创编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四)明清时期(1)经典医籍的研究明清两代整理研究经典医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本草方书的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本草1892味;明王纶本草集要开后

5、世药物科学分类之先河(3)温病文献的创编明吴又可撰瘟疫论(4)专科著作的特色杂病专著: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用粹证治汇补;医案类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江瓘名医类案、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5)医学书目的编纂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书目录,其后有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日本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第1章 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2、出土文献的载体:甲骨、金石、简帛、卷轴等。1、 甲骨1、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用坚硬的契刀凿刻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故甲骨文又称为“契”、“契文”、“殷契”、“殷文”等。2、甲骨文作为文字的原因

6、脱离了图形阶段,向着线形发展已具备汉字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2、 金石1、 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之为“钟鼎文”,凹下的阴文称“教”,凸起的阳文称“识(zhi)”。3、 缣帛:以双股丝作为经纬线织成的丝织品,并作为中医文献的载体。4、 简牍:简是狭长的竹片,牍是比简更宽大的木片,二者经加工后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5、 册叶与线装1、 书籍制度: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又称书籍制度。2、 分类:简册、卷轴、册叶简册制度: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

7、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3、 册叶的形式(注意顺序选择题)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第二章 中医文献的目录1、目录: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2、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3、目录的结构目录的基本结构: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1)正文(选择题):一部目录的主体,由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2)提要:也称叙录,解题、书录,是用以揭示与报道图书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注意区别)叙录体提要:既介绍作者又介绍作品。如:中国医籍提要传录体提要:介绍作者,一般不介绍作品。如:中国分省医籍考辑录体提要:大量搜集有关作品和作

8、者的资料。如:中国医籍考(3)小序:指各种分类编排的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前言)相对而言的。4、目录的类型(1)官修目录: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特点:著录完备,包罗宏富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代表:清代四库全书总录(2)史志目录:包括史书目录和方志目录。史书目录:指史籍中含有的目录。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称谓: 艺文志:(汉书新唐史宋史明史清史稿)经籍志:(隋书旧唐书)(3)私家目录:指个人编撰的私人藏书目录。第3章 中医文献的版本第1节 概述1、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2、版本学: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

9、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学科。第2节 古籍版本的款式常用术语简要介绍1、栏框版框:是勾勒刻印文字的外围轮廓线,也就是书版的四周。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称为“栏线”。 文武边:单栏的线条较粗,双栏的线条往往是外粗内细,俗称“文武边”。2、 栏外:它包括栏框以外的部分。上栏外称为“天头”下栏外部称“地脚”左右边栏称为“书耳”、“耳格”、“耳子”。3、 栏内界格: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亦称“行格”、“界行”。红色“朱丝栏”,黑色“乌丝栏”,“蓝格抄本”,“绿格抄本”。行款:指书页中正文的行数和字数。版心:一张书页的正中间部分。白口黑口:在版心上下两端至边栏

10、,未印有黑线的称“白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鱼尾:“单鱼尾”,“双鱼尾”,“上鱼尾”,“下鱼尾”。象鼻口题:上鱼尾下端的版心,刻有书名、卷数、页数,这类文字称为口题。框内提行:遇到本朝或帝王有关的避讳字或名词时,在框内另起一行。第3节 古籍版本的类别1、 非印刷类1、 稿本:指作者的原稿。 清稿:经过清理誊抄后的书稿。2、 抄本 唐以前抄写的书记称为“写本”,唐以后抄写的书记称为“抄本”。2、 印刷类(木刻)1、 按刊印时代(1)唐刻本现存最早的雕版印书是834年的历书,出自敦煌藏经阁,现在俄罗斯。现存最早的刻本印书是861年的新集备急灸经,敦煌残卷,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2) 宋刻本11

11、27年以前的为北宋刻本,以后的称南宋刻本。北宋刻本多白口,四周单边,字体特点有早欧、中颜、晚柳。南宋刻本,以白口为主,有些为小黑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2、 按地区划分:浙、闽、蜀本3、 按出版机构分(1) 官刻本: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中央官刻本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刻印的书。殿本:“修书处”所刊刻的书。内府本:清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其书世称“内府本”。藩本:地方官修本。地方官刻本(2) 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谋利的。如:明代毛晋家刻书称汲古阁本(3) 坊刻本:凡以刻书经商者,

12、所刊印出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如:建安余氏勤有堂。4、 按刻工质量精刊本:指经过了专家的精审校勘,雕版字体工整清晰,刻工工艺水平较高的刊本。影刊本:完全按照原刻本摹刻仿刊,甚至连文字的笔划缺损,纸张墨色等也摹仿原刻。写刻本:是据书法家抄录的字体而刊刻的版本。邋遢本:指房建纸张低劣,版本漫涣,字迹模糊的刊本。5、 按刊印的先后次序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又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来源或依据于同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就是祖本。原刻本:(第一次)也称“初刻本”。指该书初次刊刻的版本。重刻本:(至少第二次)即按照原刻本或其他早期传本重新刊刻的版本。6、 按字体大小大字本:通常刻本半页10行,每行20字左右。小字本

13、:每半页15行以上,每行25字以上。7、 按内容的完整性与增删情况足本:指原著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版本。残本:与足本相对,是指内容有残缺的版本。增订本:即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内容的刊本。批点本:指后人将阅读心得或有关校勘文字附记于原著中的刊本。第4节 版本的鉴别1、 版本选定1、底本(1种):是古籍整理过程中,作为工作基础的版本,就首先要确立的工作母本。(从早、从及、从精选择底本)2、至校本(1种):又为“通校本”,指校勘时作为主要依据的版本。全书从头至尾一字一字的校勘称为通校。3、参校本(3种):是校勘时用来在疑似处加以参考的版本,不必通校全书。二、注意事项1、底本与至校本间不能有

14、渊源关系。2、参校本必须包含不同系统(传本、注释本、改编本)底本:居敬堂本至校本:医统正脉全书本参校本:文成堂本(传本)、大素(注释本)、类经(改编本)第四章 中医文献的校勘1、校勘: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或与该书有关的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狭广义校:狭义:并不只是校正文字,还包括厘定篇次、鉴别版本、编修目录、撰写提要等。广义:还包含目录、版本、校勘等内容。2、校勘的主要对象脱文:又称脱、夺、夺文、漏、阙、阙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缺失的文字。讹文:又称讹、谬、误字,是指古籍再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衍文:指古书再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的文字,或称衍、羡文、剩文、剩。倒文:又称倒,指古书在抄刻过程中颠倒的文字。错简:原指秦汉以前竹木简次序错乱而形成的大面积文字颠倒,后把古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统称为错简。3、校勘的基本方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对校法:是指用同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版本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