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21840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0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0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0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单元 课题2 第1课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处理。(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观察并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难点】实验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教学过程知识点一中和反应【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氢氧化钠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HClNaOHNaClH2O。2观察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示意图,HCl在溶液中解离出H和Cl,NaOH在

2、溶液中解离出Na和OH,而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和OH结合成了水分子,Na和Cl依然存在。所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了水。3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合作探究】怎样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答:有些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这时往往可以加入酸碱指示剂来帮助判断。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逐滴滴加稀盐酸,至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教师点拨】1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2铵根离

3、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也属于盐,所以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跟进训练】1下列属于中和反应的是(B)ABaCl2H2SO4BaSO42HClBBa(OH)2H2SO4BaSO42H2OCBa(OH)2Na2SO4BaSO42NaOHDBaCl2Na2SO4BaSO42NaCl2下列物质不属于盐的是(B)A氯化钙B氧化钙C碳酸钙D硫酸钙知识点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农作物生长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行调节,以利于农作物生长。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

4、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2工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酸性或碱性污水,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加入碱性或酸性物质进行中和。3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当胃酸过多时可以服用某些碱性的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4人被有些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留下蚁酸,使叮咬处肿胀痛痒,此时涂一些含

5、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可以缓解痛痒。【教师点拨】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中,如果要和人体或者其他生物接触,使用的试剂不能具有强腐蚀性。如改良酸性土壤时,使用的是熟石灰,而不是具有强腐蚀性的氢氧化钠。【跟进训练】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C)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

6、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

7、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

8、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练习设计“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