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操作规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111211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针灸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针灸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针灸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针灸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操作规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操作规程1. 针刺前准备1.1选择针具;临床所用的针,施术前必须再作检查,针柄是否松散,针根是否蚀锈,针身是否弯曲,针尖是否钩屈,以及针枝的长短是否齐全;其他如火罐、艾条、艾炷、消毒用的煮沸器、消毒盘、酒精、棉花、火柴或打火机,以及毛巾、肥皂或洗手液、水等,均须准备齐全。1.2消毒针刺前的消毒工作,包括针具器械消毒,医者手指消毒,施术部位的消毒。1.2.1针具消毒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下列方法: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消毒。1.2.2医者手指消毒:施术前,必须先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刷干净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方可持针操作。1.2.3施术部位的消毒:针刺前的病人要进行针刺穴位的皮肤上进行消毒

2、,常用75%酒精棉球,有内向外试擦消毒。采用三棱针刺出血时,最好先用2%碘酒涂擦局部皮肤,稍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之后再进行针刺。1.3选择体位1.3.1选择体位的原则1.3.1.1选择体位应该是以医生能正确取穴,便于操作,患者体位舒适并能持久为原则。1.3.1.2在可能条件下,一种体位能暴露出针刺处方所列的穴位。1.3.1.3一般多采取卧位,尤其是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的患者最好采取卧位,以防止晕针和其他意外。在比较冷的室温下应注意保暖,以防受凉或感冒。1.3.2临床常用体位1.3.2.1仰卧位:适用于针刺头面、颈、胸、腹部的腧穴,以及四肢的部分腧穴。1.3.2.2侧卧位:适用于侧头、侧

3、胸、侧腹及上、下肢部分腧穴。1.3.2.3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以上、下肢后外侧的腧穴。1.3.2.4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上部和肩臂部的腧穴。1.3.2.5仰伏坐位:适用于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1.3.2.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侧颈部的腧穴。2.针刺的程序2.1定穴选针:在固定患者体位后,与应刺的穴位上,用手指轻压,根据所产生的酸胀等感觉,作为帮助测定穴位的方法,将穴位定好后,可以用指甲轻轻切一“十”字形作为标志,同时须注意避开血管与疤痕。以后,便选用适合所刺穴位深浅与病人肥瘦的针,如果针两侧同名穴,就要选用长度相等的两支针,以免一针偏长以致过于深刺的情况,选好

4、针后,再行消毒进针。2.2施针前后:当一次治疗,需治几个不同部位的腧穴时,一般是先次上部,后刺下部:先次背部,后刺腹部;先刺阳经,后刺阴经;若用皮肤针敲打,也应先背后腹,先躯干后四肢。3进针手法临床常用的进针手法有以下几种:3.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法。用左手(押手)拇指或示指或中指的指端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在爪甲切按处刺入进针。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3.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两指、夹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固定在穴位上,右手持针柄,使针垂直,进针时右手用手下压,左手姆、示指可同时用力,协助右手将针刺入腧穴。此法是双手同时用力,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3提捏进针法:左手拇、

5、示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3.4舒张进针法: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腧穴的进针,常用于腹部的腧穴。3.5管针进针法: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中,将针尖一端置于穴位之上,左手持针管,用右手示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端露出的针柄尾端,使针尖刺入穴位,再退出针管,施行各种手法。3.6单手进针手法。以一手拇、示两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示两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透皮肤。此法适用于2寸以下短针的进针。4.针刺的角度和深度4

6、.1针刺的角度4.1.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周身腧穴大多数可以直刺。4.1.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倾斜刺入。此法大多数适用于肌肉较薄浅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4.1.3平刺:又称“沿皮刺”、“横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特别浅薄处。4.2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脏器为原则。临床针刺的深度应由患者的年龄、体形、部位、病情而定。5针刺补泻的手法:5.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5.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

7、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5.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5.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6.留针与出针6.1留针:将针留至于穴位内称为留针。6.2出针:指操作完毕后或留针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出针时,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柄轻捻轻提,边捻边退到皮下,然后将针拔出,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