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教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100349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4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期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民国时期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民国时期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民国时期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民国时期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的教育(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壬子癸丑学制 (一)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大总统,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在蔡元培的领导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清政府所遗存下来的旧式教育制度体系施以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措施即是壬子癸丑学制的建立。1912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称为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法令,使得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完善,并最终建构形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一民国时期最早的新式学制系统。,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二)内容 1.普通教育的层级年限 普通教育整

2、个学程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学生从进入初等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学制总年限为1718年。 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中等教育不分级,设中学校。学习年限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高等教育不分级,设大学。大学本科学习年限3年或4年,预科学习年限3年;大学专门学校学习年限3年,预科学习年限1年。 此外,小学之前设蒙养院,大学之后设大学院,均不计入学制总年限。,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2.师范教育的层级年限 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

3、师范学校两级。师范学校本科的学习年限为4年,预科学习年限为1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的学习年限为3年,预科学习年限为1年。 3.实业教育的层级年限 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学习年限均为3年,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各类。,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4.各级各类教育的宗旨、课程与学科 (1)初等教育的宗旨与课程 初等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女子加设缝纫课。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男子加设农业课、女子加设缝纫课,并视地方情形加设英语课或其他

4、外国语课。,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2)中等教育的宗旨与课程 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中学设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课程,女子中学加设家事、园艺、缝纫等课程。外国语课以英语为主,因地方条件可任择法、德、俄语之一种。,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3)高等教育的宗旨与学科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适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 理、法、商、 医、农、工等七科。各科再分为若干门(相当于现在大学中的系)。大学预科又分三部:第一部预科生入文、法、商三科;第二部预科生入理、工、农及医科的药物门;第三部预科生入医科

5、的医学门。,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4)师范教育的宗旨与课程 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为宗旨。男、女师范学校都分本科和预科,本科又分一、二两部。男师第一部设修身、读经、教育、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等课程。女师本科第一部除不设农业、另加家事、园艺、缝纫外,外国语为选修,其他与男师相同。男师本科第二部设修身、读经、教育、国文、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等课程。女师第二部不设读经和农业,另加缝纫,其他与男师相同。男女师范第二部均设修身、读经、国文、习字、外国

6、语、数学、图画、乐歌、体操等课程。女师加缝纫。高等师范学校预科设伦理学、国文、英语、 数学、论理学、图画、乐歌、体操等课程。本科分为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等学科。各部又有分习科目。本科各部还有共同必修科,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研究科就本科各部选择二、三科目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专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视需要临时设立。,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5)实业教育的宗旨与课程 实业学校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甲种实业学校施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施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亦得应地方需要授以特殊之技术。

7、,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二、1922年的“新学制” (一)建立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校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后,又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最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此外,因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故又称“六三三学制”。,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二)内容 1.标准 新学制的指导原则有七项标准,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注重个性之发展;(4)谋求教育普及;(5)注重生活教育;(6)多留各地伸

8、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7)顾及国民经济力。,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2.层级与类别 新学制的层级划分,从纵向看,小学分为初小、高小两段,学习年限共6年,其中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分为初中、高中两段,学习年限共6年,其中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学习年限为46年。此外,小学之前还有幼稚园,大学之后还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普通中学校平行的还有师范学校与职业学校。,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三)课程 在改革学制的同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于1923年6月确定并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纲要规定:首先,上课按分钟计时,规定初小前两年每周不少于108

9、0分钟,后两年不少于1260分钟,高小每周不少于1440分钟。其次,小学取消修身课,增加公民、卫生课,将手工改为公用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后又将初小的卫生、历史、公民、地理合为社会科,增加自然园艺科;将国文改为国语,体操改为体育。再次,初中必修科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图画、手工、音乐、生理卫生、体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公共必修课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普通科分文理两组。文科组科目为:特设国文、心理学初步、伦理学初步、自然科或数学一种。理科组科目为:三角、高中几何、高中代数、解析几何大意,以及物理、化学、生物选

10、习两科。职业科分为农、工、商、师范、家事等门类,此外还设有若干选修课,第四,中学一律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这一课程纲要虽未经政府正式公布,但由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当时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各地均按此施行。,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四)特色 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它缩短了小学年限,从而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第二,它延长了中学年限,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第三,它取消了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高等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第四,它促使职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体系中,从而兼顾了学生升学与就业两种需要,适应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第五,它将幼稚园正式列

11、为学制中的一级教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五)意义 较之壬子癸丑学制而言,1922年的新学制显得更加简明灵活,并且较为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它在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体现出较好的和谐性。因此,这个学制后来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外,它的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从而成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学制系统。,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一)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1916年,洪宪帝制被废除后,以范源濂为部长的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除了有关读经的内容。1919年,教育部成立了“教育调查会”,提出了

12、“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宗旨。 (二)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小学教育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小学生数由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的两百七十余万人,发展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的五百七十余万人。中学生数由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的约七万人,发展到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的约十万人;民国十年(1921年),师范学校也达约三百所;实业学校达约八百所。 (三)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校教学也输入了民主科学的新内容,教育内容也逐渐超出学校,注重社会实践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小学教科书统一采用语体文,推行注音字母,倡讲国语;城市小

13、学开银行、商店、消费合作社,组织清洁会、慈善团、巡察团、编辑学校新闻等等,以努力使学校社会化。教学方法上盛行设计教学法,后来连幼稚园也普遍采用设计教学法。中学教育酌减教学科目和时间,开始实行分科制或选科制,加授职业教育科目。,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四)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师范教育也进行了重大调整,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其中,尤以北京高师与南京高师最为突出,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师范教育改革风尚。从前的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临时及单级两

14、种小学教员养成所改为小学教员,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十一月又改为师范;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初等师范学校以省立为原则。大学的教育改革则以北京大学最为有声有色。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将学年制改为选科制,规定必修和选修科目。设评议会和教授会,提倡教授治校;废门改设13 系,由教授选举系主任。聘请新教师开新课,及时介绍西方新文化。建立旁听生制度,扩大受教育范围。招收女生,使男女教育平等。多办学术专题讲演,介绍新学说和新知识。蔡元培引领下的北京大学的改革,彰显出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中国大学改革的新风尚。,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四、新民主主义教育

15、的发端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革命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共“一大”要求使教育变成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工具,成为一种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教育。要求在各种工业单位成立劳工补习学校,由工人任董事会董事,管理校务,聘请教师教学,以唤起工人觉悟。组织“劳工组织”,教授组织产业工人的正确方法,训练从事我党实际工作的工人,并划分研究小组,特别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的中共“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也具体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纲领,即“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

16、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和“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同年五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明确提出了三方面的教育要求:社会教育方面,要求提高社会青年的知识,提高其社会觉悟,并使年长失学的青年,得到普通文化教育;政治教育方面,要求对绝大多数无产者青年宣传社会主义,启发其政治觉悟和批评能力;学校教育方面,发动改革学校制度,使一般贫苦青年,得到初步的科学教育,并发动实施普遍的义务教育,发动学生参加学校管理,发动取消基于宗教关系和其它方面关系的一切不平等待遇。并为此开展了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特殊的教育运动、普及的义务教育运动、免除学费运动、在教会学校中平等待遇运动、学生参加校务运动、统一国语和推行注音字母运动、男女教育平等运动等一系列教育运动。可见,这一切,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教育纲领的实质精神。,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 1.工人教育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讨论了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后拟定的劳动立法原则第四项中更提出了“应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