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09936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X 页数:79 大小:3.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北师大版(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名师导语,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与中央集权的发展,从汉至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时期,也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18年全国卷在此命制了第41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汉代地方治理与外戚干政、唐代三省六部制和藩镇割据、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及乡约制度。从新高考角度看,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重大制度创新仍将是命题的重要思路,需重点关注。,知识点一 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辅佐皇帝的_制度。_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_ “掌副丞相”;_成为执掌实际大权

2、的最高行政长官。 2.内外朝制度 (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_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关,变成_机构。,三公九卿,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决策,执行,3.三省六部制,(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审议和执行。六部负责具体事务。,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决策,4.二府制,(2)影响:削弱了_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军事,中书省,宰相,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

3、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知识点二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西汉 (1)郡国并行制 原因:总结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贵族为王。 概况:在中央政府直辖区,设_直接管理;在诸侯王的封地,由_实施统治和管辖。 影响: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导致了吴楚_。 结果:汉景帝和_先后打击王国势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郡、县,王国,七国之乱,汉武帝,2.五代、宋、辽、金:设道(或称路)、府(或称州、军、监)、_三级制。,县,3.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领土。 (2)内容:大都周围地区由_直辖,西藏地区由_管

4、辖。其余地区设_进行管理,下设路、府、县。 (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沿用,而且对近代以来行政区划产生重大影响。,中书省,宣政院,行中书省,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 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构图解史】 宋代“二府三司制”,信息提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到宋代,军

5、权和财权则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相权进一步衰落。,【漫画解史】 “推恩令”,信息提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于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漫画说史】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信息提取:北宋将兵权、财权等都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在对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再也无力挑战中央。自宋以后,内忧不再是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而外患则往往会导致灭亡。,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1.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沿用到清末。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记载:“中书、尚书令在西汉

6、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2.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地方行政模式。它是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行省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1.(2018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

7、、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正确;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误;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误;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答案 C,2.(2018河南郑州

8、外国语学校调研)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解析 “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不是监督皇权,故A项错误;并不是只适用于军政权力,故B项错误;元代是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是中央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从这种运作体现了制衡,故D项正确。 答案 D,探究2 从“时空观念”角度解读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

9、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1.(2017课标全国,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A项错误。题干表格反映了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项错误

10、。题干表格说明汉景帝时期政府已经直接管辖了68个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故王国控制的区域逐步减少,D项错误。 答案 C,2.(2014四川文综,4)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 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

11、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由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探究3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1.君主专制下的内在矛盾及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并具有分散性、保守性的特点,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和

12、法家提供的“集权”理论,是中国专制政治出现的重要影响。,2.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后来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设立内阁。,1.(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

13、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2.(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

14、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祭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其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宋代的政治制度,1.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高考命题专家言论),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

15、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唐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科举制和以文治国方针的确立,都为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高考命题专家言论),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16、。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由于削弱地方权力不知变通,导致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边患严重;官僚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1.(2019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门下、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