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答辩(1)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2095157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答辩(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答辩(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答辩(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答辩(1)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答辩(1)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答辩(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答辩(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宁市城市建设学院设计,指导教师:*,答辩人:*,专业:土木工程,学号:*,目录,单击添加目录内容2,1,3,2,工程概况,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一.工程概况,建筑东西长50.85m,南北长16.65m 该公寓楼以学生公寓为主,含有值班室、会客室、配电室、活动室、洗衣房等辅助房间,二.建筑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房间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 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包括:,建筑外形节奏感和虚实对比 材料质感和色调配置 重点及细部处理,建筑剖面设计,包括:,房间各构件标高 层数、层高和空间组合,建筑细部做法,包括:,室内外主要部位及各细部构造做法 各部位精装修材料,建筑平面图,建筑立

2、面图,三.上部结计算,建筑剖面图,三.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内力计算,横向荷载,竖向荷载,地震作用,风荷载作用,活载作用,内力组合,配筋计算,楼梯设计,楼板设计,次梁设计,梁 柱截面设计,基础设计,恒载作用,结构方案,荷载计算,结构布置,侧移刚度计算,结构方案的确定,梁截面初选: 边跨(AB、CD跨)梁:h=(1/101/12)l=690575mm,取h=600mm,b=300mm; 中跨(BC跨)梁:取h=450mm,b=250mm; 边柱(A轴、D轴)连系梁:取bh=300600mm; 中柱(B轴、C轴)连系梁:取bh=250450mm; 柱截面初选: 抗震等级三级,轴压比限值0.85。 计

3、算公式: 考虑到抗震的要求,柱截面宽度不应小于450mm。 综合以上因素,柱截面尺寸为450mm450mm。,内力计算,水平荷载作用,地震荷载作用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地震影响系数 风荷载作用 风荷载标准值 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取1.0 风荷载体形系数,取1.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线性内插法计算。,采用D值法计算柱端弯矩 利用柱端弯矩计算梁端弯矩和剪力、轴力 将梁端弯矩计算到梁端柱边,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作用,恒载作用 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框架弯矩,并考虑偏心弯矩的影响。 活载作用 由于活载作用相对恒载较小,故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但跨中弯矩乘以1.1、支座乘以1.0的增大系

4、数予以调整。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但不必考虑偏心弯矩的影响。,由于荷载对称,弯矩分配均取框架半结构计算 竖向荷载均将梁端弯矩计算到梁端柱边 竖向荷载均考虑弯矩调幅,调幅系数取0.85,内力组合,由于对称性,梁每层取5个控制截面,分别为两端柱边及跨中;柱则分为边柱和中柱,每层每根柱有两个控制截面。,考虑到“不利和可能”的组合原则,选择以下四种组合方式,即: 1.2恒+1.4活 1.35恒+活 1.2恒+(1.40.9)(活+风) 1.2(恒+0.5活)+1.3地震作用,风作用和地震作用考虑左右方向的影响。,配筋计算,框架梁:,框架柱:,板:,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纵筋) 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

5、力计算(箍筋),并考虑框架梁的“强剪弱弯”对剪力设计值进行调整。,柱轴压比验算 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纵筋) 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箍筋),并采取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的方法,满足“强柱弱梁”。,楼板按照双向板,弹性理论方法计算内力,并考虑活载的不利影响。,配筋计算,楼梯设计:,次梁设计:,基础设计:,梯段板设计 休息平台设计 平台梁设计,由于超过五跨且各跨跨度、荷载均相同,故按照五跨的等跨连续梁计算。,基础结构设计 基础连梁设计,PKPM软件应用,1) PM交互式数据输入 绘制轴线,构件定义,楼层定义,荷载定义 2) 输入楼板信息 楼板开洞,次梁布置,改楼板厚度等 3) 输入荷载信息 楼板、梁、次梁荷载 4)楼层组装 5)板平法施工图的绘制 6)SATWE 生成SATWE数据,进行内力及配筋计算 7)梁、板、柱的平法施工图, 其中屋面板考虑温度影响,将钢筋通长。 8)基础结构布置图、基础详图的绘制,板结构施工图,梁平法施工图,柱平法施工图,基础布置图,谢谢观看,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