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怀古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1996528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花声-怀古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卖花声-怀古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卖花声-怀古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卖花声-怀古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卖花声-怀古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卖花声-怀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花声-怀古(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卖花声 怀古,作者:张可久,张可久: 中国元代散曲作家。字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多年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部分作品如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等抒发世态炎凉的感慨;卖花声怀古等曲写百姓的痛苦和世道的险恶。这类作品充满愤世疾俗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他的小山散曲的又一内容是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中的情景。“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张可久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不少唱和之作,显得平庸。虽有愤懑和不满,但仍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曲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

2、仗工整,字句和美。其作品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表现了闲适散逸的情趣,同时吸收了诗词的声律,句法及辞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种清丽而不失自然的风格。明清以来颇为文人推重。元散曲前期创作崇尚自然真率,后期则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的创作实践在曲风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散曲在后期被视为典范,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散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正文,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美人:指虞姬,项羽的宠姬。 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被汉军围困。夜

3、里,在帐中百万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又被汉军追及,自刎而死。此言“美人自刎”,是活用典故。 赤壁山:在今湖北咸宁赤壁市(原蒲圻县)乌林对岸。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O八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此以火攻大败曹军。 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 生民:即百姓人民。,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 战火也曾燃烧在赤壁山, 班超投笔从戎却空老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伤心啊!秦时明月汉时关! 生灵涂炭, 只换得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旨在借历史事实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灵

4、的伤叹和愤慨(对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的感叹),感情激烈饱满,让读者为之扼腕。,最后一句中的“叹”有什么含义,并赏析,其一,叹国家遭难。其二,叹百姓遭殃。其三,叹英雄失路,历史无情,谁也无法改变命运。其四,叹读书人无可奈何,虽饱读诗书、运筹帷幄,也不能改变现实,力挽狂澜。意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

5、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在言外。,这首曲子先用三个典故:一是霸王别姬,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项羽突围至乌江岸也自刎而死;二是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三是班超空老玉门关外。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他们的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这首曲子提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一史,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作者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也只能发出慨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故用“怀古伤今,慨叹民苦”来概括该曲的中心思想是最恰当不过的。,而作品的结尾更是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