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2课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94735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2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际关系心理学,2009-11-06,2,3,绪 论,群:23329389,4,基本概念,什么是人际关系 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也称人群关系论,5,基本概念,人际关系的类型 情感性关系 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气氛的情感关系 工具性关系 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6,基本概念,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 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7,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奥尔特曼 &

2、 泰勒, 1973),注意阶段 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 接触阶段 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 由接触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一般来讲,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 冷漠阶段 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复旦,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 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在这个阶段,交往回到零接触状态 终止阶段 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9,人际关系的研究和理论,1

3、0,正式群体中成员间沟通网络 (莱维特, 1951),圆形传递 轮式传递,链式传递 Y式传递,11,正式群体中成员间沟通网络 (莱维特, 1951),12,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交往(戴维斯),单线型 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给最终的接受者 集中型 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藤式的沟通传递,偶然型 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 流言型 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13,交际效果的研究,戴尔发现 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相结合效果最好 口头交际效果次之 书面交际效果较差,14,霍桑实验,照明实验 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福利实验 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

4、上升 群体实验 自发地形成了一些群体规范 态度调查 一个发泄情绪的通道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5,人际交往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米勒) 把个体看成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最感兴趣的是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启发,提出: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认为人和人在交往中相互影响,16,人际交往理论,场合交往论 交往者的个体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 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景 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 强调特定的情景、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 自我呈

5、现论 呈现可接受的角色形象,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自我监控”,17,人际交往理论,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获得利益奖赏投入 “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T组理论 敏感性训练,18,人际特质理论,三类需要,两种取向(修茨) 包容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感情的需要 主动型和被动型,19,人际特质理论,人际特质的三种类型(霍妮) 逊顺型“朝向他人” 进取型“对抗他人” 分离型“疏远他人”,20,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1,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 奥德弗的E.R.G.理论:生存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成长发展需要(G

6、rowth) 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德弗的“ERG”理论表明: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对不同人来讲,三种需要的优先级不同;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22,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友谊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即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主题统觉测验,23,人际激励理论,归因理论 归因是通过观察外部行为来推断产生这些行为内部原因的过程 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海德认为人们由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致

7、性理解的需要和控制环境的需要。 通俗心理学的关键在于确定个人与他人稳定的基本的倾向的能力。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海德认为行动是由人的力量和环境的力量相作用而产生的,即B=f(P+E)。 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中的核心的问题在于某一特定的行为或事件是归因与内部状态还是归因于外在环境。,24,人际激励理论,归因理论 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内在/外在 稳定/不稳定,25,人际激励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激励水平 (M) = 期望值 (E) 效价 (V) 激励水平:个体动机的强烈程度 期望值: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否导致想得到的工作目标的主观

8、判断 效价是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26,人际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感到不公平的时候,会改变行为以试图达到公平 报酬不足:增加结果,减少投入 报酬过多:减少结果,增加投入,27,社会测量法(莫雷诺),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选择测量方法 矩阵表示法 图示法 数学公式表示法,28,态度及其转变,29,态 度,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结构 认知成分:“女人比男人直观” 情感成分: 喜欢or不喜欢 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性 态度行为!,30,态 度,

9、功能 顺应功能:有意识的协调 认识功能:提供必要的信息,正确的定向行为 防御功能: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增加对挫折的忍受力 调节功能:帮助摆脱个体内部的紧张状态,31,态度的形成,学习理论 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改变态度和行为 通过学习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同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32,态度的形成,认知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的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P:认知主体 O:另一个人 X: 某个态度对象 “”喜欢; “”不喜欢,33,态度的转变,强化理论 态度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 当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

10、矛盾。,34,态度的转变,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1957) 认知元素之间的三种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的程度 随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随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识数目成反比 与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有关,35,态度的转变,认知失调理论 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 人们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减少失调的具体办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 当人们面临多种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一旦决定做出之后,不协调就伴随而来。,36,态度的转变,沟通者因素 可信性 专长或权威 动机或意图

11、 “偶然听到”的信息比“通常听到”的更可信性 睡眠者效应 经由高度可信的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低可信性沟通者所传递的信息所产生的态度转变,其程度实际上增加了。 产生原因在于人们遗忘沟通者比遗忘沟通内容更快。,37,态度的转变,沟通者因素 类似性 类似会导致吸引、喜欢和信任 人们试图认同喜欢的沟通者而导致态度改变 激烈的争论显著增加了专家的说服力,但没有影响相似的普通人所引起的态度改变 专家触动了认知成分,而类似的沟通者触动了情感成分 类似的沟通者和专家都可以称为有效的沟通者,38,态度的转变,沟通内容 利用情感 好感:心情愉快的人比较容易被说服 恐惧 焦虑:倒U型关

12、系 组织沟通 能理解的材料更能促成态度改变 单方面的和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在产生态度改变上具有同样的效果,但只有正反两方面论述的信息能使人们抵制得住反宣传,39,态度的转变,呈现材料的顺序 明确呈现出结论的材料比结论留给听众自己去作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40,态度的转变,沟通对象 听众态度 对比效应:将不可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的更为极端 拒绝幅度: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 同化效应:将可以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更类似自己的观点 接受幅度:产生同化效应的观点范围 持温和态度的听众有较宽的接受幅度和较窄的拒绝幅度 持极端态度的听众有较窄的接受幅度和较宽的拒绝幅度,41,态度的转变,与听众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

13、素的影响 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 可信性越高,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距就越大 让听众承诺 公开讲述: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采取行动:登门槛技术:使个体承诺一部分小小的任务或做点小小的事情,一旦个体承诺了,那么使该个体采取下一步行动或在下一步的行动就容易了;留面子技术:先前拒绝服从一个大的请求的被试比先前没有这样做的被试更可能服从一个小的请求。注意:留面子技术只在立即条件下有效,42,态度的转变,通过参照群体来承诺 个性因素 可说服性 智力:研究没有发现智力和抵御说服之间的关系 自尊:自尊弱的人更容易被说服 个性和社会情景的相互作用,43,行动与态度,44,认

14、知失调概述,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无关 认知协调:一个认知适合于另一个认知 认知失调:一个认知和另一个认知相对立 认知失调的程度 减少失调,45,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诱导服从实验 费斯汀格&卡尔史密斯,1957,46,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研究结论:1)行为可以影响态度;2)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相反的关系 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 自愿选择 承诺 责任感 预期的消极后果,47,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努力理由研究 我们对付出很大代价所达到的目标的评价更高 不足阻碍研究 在温和威胁的条件下,孩子会改变他们对玩具的态度,48,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决策后失调研究 选中的项目被看成更有吸引力,没选中的项目被看成缺乏吸引力 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认知失调确实会产生激起 如果可以将激起归因到其他因素,则不会产生认知失调,49,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 努力得来的才更有价值 儿童教育 外部强化会削减内部动机 消费行为 优惠券的副作用 让消费者更爱自己已经购买的产品 决策 承诺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