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中枢神经系统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78661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15.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中枢神经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基础医学概论中枢神经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基础医学概论中枢神经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基础医学概论中枢神经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基础医学概论中枢神经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概论中枢神经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概论中枢神经系统(1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脊 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第二节 脑,神经系统,位置: 位于椎管内,第一节 脊 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在第3腰椎高度,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上肢 腰骶膨大下肢,颈膨大,腰骶膨大,终丝,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脊髓圆锥,脊髓圆锥 终丝(不含神经组织) 前根 (运动性) 后根 (感觉性) 脊神经 (31对),C1 C4 ()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C5 T4 (1)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T5 T8 (2)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2、T9 T12 (3)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L1 L5 (T10 12) 与第10 12胸椎相对 S1 Co (L1) 与第一腰椎相对,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31个脊髓节段: C8、T12、L5、S5、Co1,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马尾:腰、骶、尾神经的前、后根在穿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下行较长一段距离,围绕终丝形成马尾。,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中央管 前角(前柱) 后角(后柱) 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 侧角(侧柱)(T1L3) 灰质连合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前索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灰质,白质,1、后角(感觉性),2、前角

3、(运动性),3、中间带,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主要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接受痛温觉、触压觉以及本体感觉引起的神经冲动。,指位于前、后角之间的区域。在胸髓和上腰髓节段(T1L3),中间带向外侧突出形成侧角。,(一)灰质,X,在脊髓灰质中,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集聚成群或成层,称为神经核或板层。,Rexed(雷克塞德)分层模式(后前):,板层 中间神经元,影响与运动神经元 板层 前角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 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 -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板层 中央灰质:包括灰质前、后连合,来自后根的某些神经纤

4、维终止于此。,X,脊髓灰质与板层的对应关系,后索: 外侧索: 前索:,(二)白质,薄束(a)和楔束(b),脊髓丘脑前束(g) 皮质脊髓前束(h),脊髓小脑后束(c) 脊髓小脑前束(d) 脊髓丘脑侧束(e) 皮质脊髓侧束(f),1、根据位置可分为三个索:,(1)上行(感觉)纤维束,(2)下行(运动)纤维束,(3)脊髓固有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至脊髓。,起止均在脊髓内,参与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2、根据纤维方向可分为三类纤维束:,(1)上行纤维束,1)薄束、楔束,肌腱、关节等,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楔束,脊髓,延髓,薄束和楔束形成示意图,小结,2)脊髓

5、丘脑束 a.脊髓丘脑前束 位于前索,传导粗触觉、压觉 b.脊髓丘脑侧束 位于外侧索,传导痛温觉,皮肤痛温觉、触觉感受器,背侧丘脑,脊髓丘脑束,髓内瘤,髓外瘤,脊髓丘脑束形成示意图,3)其它上行纤维束,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协调大脑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2)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束:,在下行过程中分成三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前外侧束 (Barne前外侧束),起自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中枢,发出纤维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管理骨骼肌的运动。,支配同侧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80%纤维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10%不交叉组成皮质脊髓前束,大部分越过白质前连

6、合支配对侧前角,少量始终不交叉的纤维支配同侧前角Barne前外侧束,小部分不交叉,终止于同侧前角,重要说明: 皮质脊髓侧束四肢肌 皮质脊髓前束躯干肌 Barne前外侧束躯干肌,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球来的纤维; 而支配躯干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接受从双侧半球来的纤维。,2)红核脊髓束:中脑红核纤维交叉对侧灰质前角 兴奋屈肌,主要是肢体远端肌(精细动作) 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调节身体平衡 4)网状脊髓束:参与对躯干、四肢近端肌的运动控制 (粗略动作) 5)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6)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其它下行纤维束,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脊髓

7、的功能表现在两方面: 纵向: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横向:反射中枢,(一)脊髓反射,1、定义,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不经过脑,但在正常情况下,其反射活动受到脑的控制。,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效应器,躯体反射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2、分类,(1)按反射弧的构成分类:,单突触反射:一个传入神经元,一个传出神经元 多突触反射:在传入、传出神经元之间有中间神经元,(2)按反射产生的效应分类:,(1)牵张反射(属于单突触反射),3、举例,节段内反射,(2)屈曲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节段间反射,3、脊髓前角受损 肌张力低下,腱反

8、射消失,肌萎缩,无病理反射,但感觉无异常。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患者。,(二)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1、脊髓全横断 脊髓休克: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2、脊髓半横断 布朗-色夸综合征:损伤同侧平面以下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损伤平面以下对侧身体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丧失。,4、中央灰质周围病变:病变侵犯了白质前连合,阻断了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出现感觉分离。,小 结,1.脊髓的位置和上、下端的水平及外形。 2.脊髓节段的定义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3.脊髓灰质后角的机能、主要核团的名称及排列。 4.脊髓灰质前角的机能。 5.脊髓灰质侧角

9、的位置和机能。 6.薄束、楔束和脊髓丘脑束起止、位置、走行、机能及损伤后 的临床症状。 7.皮质脊髓束的来源、走行、分部、机能及损伤后的临床症状。,练 习,1.下列脊髓节段中,即有薄束又有楔束的是() A. T2 B. T6 C. T10 D. L3 E. S2,练 习,2.关于脊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外形上有明显的节段性 B. 呈流质状态 C. 与椎管等长 D. 上方与脑桥相接 E. 下端变细称脊髓圆锥,练 习,3. 成人脊髓下端约平对() A. 第3腰椎体下缘 B. 第2腰椎体下缘 C. 第1腰椎体下缘 D. 第1骶椎体下缘 E. 第4腰椎体下缘,练 习,4.脊髓第10胸髓

10、节约平对() A. 第5胸椎水平 B. 第6胸椎水平 C. 第7胸椎水平 D. 第10胸椎水平 E. 第1腰椎水平,5.右侧薄束受损,可导致() A. 右侧上肢本体感觉障碍 B. 左侧上肢本体感觉障碍 C. 右侧上肢、下肢本体感觉障碍 D. 右侧下肢本体感觉障碍 E. 左侧下肢本体感觉障碍,练 习,脑位于颅腔内,第二节 脑,颅底内面与脑各部对照图,一、脑 干,1、脑干腹侧面,(一)脑干的外形,(3)延髓 前正中裂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2)脑桥 基底沟 小脑中脚(桥臂) 延髓脑桥沟,(1)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连于中脑(1对): 动眼神经() 连于脑桥(4对): 三叉神经() 展神经()

11、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连于延髓(4对):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脑干腹侧面与9对脑神经相连:,十二对脑神经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副舌下神经全,2、脑干背侧面,(3)延髓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1)中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四叠体,(2)脑桥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脑干背侧面(下丘的下方)与滑车神经相连,(4)菱形窝 又称:第四脑室底 正中沟、界沟、内侧隆起、面神经丘(含展神经核) 髓纹(是脑桥和延髓在背侧面的分界),3、第四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

12、下通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详见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近似四棱锥形 尖向后上朝向小脑 底为菱形窝,(二)脑干的内部结构,1、脊髓、脑干内部结构对照表,2、脑干的灰质(神经核),脑神经核:与第对脑神经发生联系。,非脑神经核,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换元。,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与生命活动 紧密相关。,脊髓核团,脑干核团,增加了头面部的结构,眼、耳,一般躯体感觉核,特殊躯体感觉核,嗅、味觉,一般内脏感觉核,特殊内脏感觉核,一般内脏运动核,鳃弓演化成面肌、 咀嚼肌、咽喉肌,特殊内脏运动核,一般躯体运动核,有7种脑神经核,躯体感觉核,内脏感觉核,内

13、脏运动核,躯体运动核,(1)脑干的脑神经核,鳃弓:脊椎动物颈部两侧的横行皱襞,与属于内脏的呼吸功能有关。,七种脑神经核:,1)一般躯体运动核 4对 支配骨骼肌(舌肌、眼外肌),2)特殊内脏运动核 4对 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3)一般内脏运动核 4对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4)一般内脏感觉核(下) 脏器、心血管感觉 5)特殊内脏感觉核(头) 味觉,6)一般躯体感觉核 1对 头面皮肤及口鼻腔粘膜感觉,7)特殊躯体感觉核 2对 听觉和平衡觉,功能相同的若干个脑神经核,大致排列成与脑干长轴一致的细胞柱功能柱。每个功能柱内的神经核并非连续地纵贯脑干全长,而多数是断续的。, 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中,运动

14、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内侧,感觉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外侧; 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一般躯体运动核柱、一般内脏运动核柱、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柱和特殊躯体感觉核柱。 特殊内脏运动核柱和一般躯体感觉核柱则位于室底灰质(或中央灰质)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6个功能柱的排列关系:,动眼神经核:上丘水平动眼神经5块眼外肌,舌下神经核:位于舌下神经三角的深方舌下神经舌肌,展神经核:面神经丘水平展神经外直肌,滑车神经核:下丘水平 滑车神经上斜肌,1)一般躯体运动核(4对),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中部 三叉神经(下颌神经)咀嚼肌,面神经核:脑桥中下部面神经面部表情肌,副神经核:位于延髓和脊髓交界处 副神经延髓根咽喉肌 副神

15、经脊髓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2)特殊内脏运动核(4对),疑核:纵贯延髓的全长 IX、X、XI软腭、咽喉肌、食管上段肌,支配由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动眼神经副核:上丘水平 动眼神经睫状肌、瞳孔括约肌,上泌涎核:脑桥下部 面神经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下泌涎核:延髓上部 舌咽神经腮腺,迷走神经背核:位于迷走神经三角深方 迷走神经颈、胸、腹大部脏器,3)一般内脏运动核(4对)又称:副交感核,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4)一般内脏感觉核(1对),接受内脏、心血管的感觉纤维传入。,孤束核下半部,5)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味觉纤维的传入,孤束核头端,6)一般躯体感觉核(1对),三叉神经中脑核: 咀嚼肌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头面部痛、温觉,三叉神经感觉核:脑干内最长的核团,接受头面部的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感觉纤维传入。,7)特殊躯体感觉核(2对),蜗神经核:接受内耳螺旋器的 感觉纤维。 蜗神经背侧核 蜗神经腹侧核,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前庭神经核:位于前庭区的深方,接受内耳椭圆囊斑、球囊斑及壶腹嵴的感觉纤维传入。,脑干脑神经核归纳简表,中脑(4对):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桥(7对):展神经核、面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