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946183 上传时间:2019-07-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2、用作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的”用。)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东北角”是名词性短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先天下

2、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名词+之+谓语动词)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音节助词,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起调节音节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之”字后面一般跟一个地点名词。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而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判别时,一定要理清

3、“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并列关系。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八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修饰关系。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

4、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 醉翁亭记。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西南”意思是“向西南”表方向。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有两个句子: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八则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句:

5、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B“而后”,相当于“然后”。例句: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例句:既而儿醒。 口技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三、以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屠惧,投以骨狼能以径寸之木,为 核舟记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6、“用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

7、语气 愚公移山2、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的,指狼的。狼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五

8、、为“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作为名词性的用法不多。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为:心理活动,(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对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

9、为了”。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六、于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对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给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3、用在被动句

10、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句:“受制于人”。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例句: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例句: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八、且

11、1、表递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例句:且焉置土石?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将近”的意思。例句:年且九十。九、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句: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

12、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

13、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十、者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例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例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十一、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句: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2、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可译为“呢”。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例句:忽啼求之

14、,父异焉 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例句: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十二、虽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十三、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句: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谓为信然。 隆中对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句: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例句: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