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春青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20508 上传时间:2019-07-04 格式:PPTX 页数:61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春青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春青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春青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春青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春青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春青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春青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明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空前繁复 戏曲与小说评点的勃兴:全面超越前代,形成了古代小说、戏曲批评的基本模式和范畴。 诗学思想的繁荣:诗学是明代文艺思想的主体,格调说与尊情论或师心论是影响最大的两种诗学类型。,第一节 明代文学批评,一、明代文化的转型 强烈渴望恢复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复汉官之威仪”,主张恢复王道和三代之治,“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 主张恢复“文能治国”的政治传统,使士人读书入仕的梦想得以实现。 提倡程朱理学,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明中后期:阳明心学 中后期文学复古运动新特征: 一方面承明初复古之余绪,试图重建高壮华美的盛世格调,凝

2、聚汉文化认同的民族意识; 另一方面又要反驳不良的士风和文风,挽救道德信仰的危机。,重视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创作或整理工作,“真诗乃在民间” 李梦阳:“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而不胡也?故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辨也。”,有学诗文于李崆峒者,自旁郡而之汴省。崆峒教以:“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词录于后,以俟识者鉴裁:“傻酸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二、明代的文学状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大致可以分

3、成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视作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15221566)以后,文学变革犹如狂飙突至,迅猛异常,中国文学正式步入近古的新时代。”,第二节 明代文学批评概述,思想多元化的时代 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精妙的学术智慧,顺应历史语境 对古代文艺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滥觞,一、戏曲与小说批评的勃兴 朱权 太和正音谱 用简明形象的语言对元明戏曲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概括 重音律,并对词曲的演唱技巧、音韵格律作了深入的探讨,元末明初的戏曲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家作品资料的搜集与音律的研究,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完整的曲学理论。,明代中后期:中

4、国古典戏曲理论批评随之进入了全盛时代 戏曲创作的“本色论”与“文采论” 本色论者重视戏曲的演出体制和音乐性质,文采论者则重视剧本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并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注入其中,体现了戏曲发展过程中的文人化倾向。,何良俊 曲论 “情真语切”方是曲家本色,过分的文辞藻饰只会滞碍作家真性情的发露,进而削弱戏曲的感染力。 注重戏曲的音律体制: “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盖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徐渭 西厢序 “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

5、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徐渭反对藻绘脂粉、窃彼经史的坏习气,提倡“家常自然”的语言风格,主张率直地表现真我的生命状态。 徐渭之后,李贽也倡导戏曲的自然纯真之美,突出强调了生命情感的自发性表现,并且与一种“化工”“趣灵”的审美体验相关,是对本色理论的新发展。,“汤沈之争” 汤显祖、沈璟 汤显祖:重视戏曲的“意趣”之美,主张忠于自我的表现,不肯寻宫数调 沈璟:吴曲家的代表,注重戏曲的唱腔和唱法,强调戏曲的音乐性质,调和汤、沈之争,主张取其双美 吕天成曲品云:“予谓二公譬如狂、狷,天壤间应有此两项人物。不有光禄,词硎不新;不有奉常,词髓谁抉?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

6、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王骥德曲律谓:“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雕镂。”又说:“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同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明代的小说理论和批评 小说地位的提高: 认为小说具有劝善惩恶的社会作用,不能以野说外道视之 充分肯定了小说的社会作用,而且还阐释了小说的情感教育机制,集中讨论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主张历史小说必须忠于历史事实 强调历史小说的“补史”功能 将历史与演义等量齐观,对历史小说的艺术真实认识不足,熊大木:最早明确地将小说同史书区别开来 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 袁于令:

7、正史“传信贵真”、小说“传奇贵幻” 隋史遗文序,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 冯梦龙: “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 无论小说中所描写事件是真实还是虚构的,都应当符合现实生活的情理逻辑。,西游记“幻”与“真”的关系 水浒传人物性格塑造 小说的通俗化,继宋元之后,明代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首先,通俗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肯定小说和戏曲的文学价值。评价了这两种文体的自身特性及其具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充分肯定了它们的文学史地位。将通俗文学拉进大雅之堂,二是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都是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也涉及古典叙事学的某

8、些具体而又根本的问题。 小说批评主要是围绕三国演义水浒传及“三言二拍”等展开的,戏曲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作品展开的。,三是批评形式不拘一格 有题序跋记、评点、笔记类的批评形式,也有南词叙录曲律等专门性的、成体系的理论著作。,二、诗学思想繁荣 明代诗学以格调论和性灵论诗学为代表。 弘治、正德之际:前后七子倡言“格调”,遂成为明代复古诗学运动的主调。 明代复古诗学浪潮延续到嘉靖后期,这时出现了反复古的诗学思潮,并渐成声势。,反复古思潮:李贽倡导童心之说,公安、竟陵以“师心”相号召,蔚成一股浩大的性灵论文学思潮。 晚明:复古诗学家融进性灵论与神韵论的一些观点,试图修正和完善先前的格

9、调论诗学。,明代诗学批评的话语特色 批评方式多样:除了选本批判之外,还有注释、考证、圈点、诗评、诗论等 从诗歌创作中看出作家对前代文学所作出的某些评判 在进行文本细读的同时,能够将诗歌置于作家的生存境遇及所处的历史条件之下来考虑,固定的批评范畴和批评模式 几乎为不同地域、不同理论流派、不同时期研究者所认同和运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文学品评的质量,对于促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范式的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继承了前代文学批评的遗产,浓缩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民族经验,特别适合于揭示我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蕴,也是最接近文学文本和文学活动的阐释方式。,多元化的批评景观 对前代诗歌典范进行全面地、多方位地考察和阐释

10、思想多元化,从而能够对文学活动进行多方面理解 文学社团大量涌现,地域群体、家族文学团体和理论群体蔚然勃兴,三、明代文化与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 互动性 融会性 开放性,多样性 就文学批评的类别而言,明代的诗学批评、戏曲理论批评、小说评点都十分兴盛; 就文学批评的样式而言,选本批评、诗话批评、序跋批评、评点和考证等方式一应俱全。 就从其中透露的精神气质而言,格调论和性灵论相互论争,复古与新变相协。,互动性 明代文学批评流派相互论争而又相互感发,不断地丰富自家的理论内涵,也在不断地进行整合与创化。 明清之际,批判精神十分活跃,不同的思想流派既互相批判,又从批判对象中反省自身并激发起自身的创造活

11、力。,融会性 明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进入了系统整理和总结的时代,产生了一大批集古今之达成的学术著作。,黄宗羲 顾炎武 傅山 方以智,开放性 阳明心学以“尊德性”为指归,却不绝对地排除“道问学”。 杨慎的“博约论”提倡一种新学风,主张多闻多见,尚博尚实。 方以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核心概念,一、格调说 【原文1】 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 予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即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

12、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 (历代诗话续编怀麓堂诗话),【原文2】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王世贞艺苑卮言),二、童心说 【原文】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

13、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

14、也。 (李贽童心说),三、性灵说 【原文】 弟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

15、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袁宏道叙小修诗),四、情景融合 【原文】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且如“九月寒砧催木叶”,二句之中,情景作对;“片石孤云窥色相”四句,情景双收;更从何处分析?陋人标陋格,乃谓“吴楚东南坼”四句,上景下情,为律诗宪典,不顾杜陵九原大笑。愚不可瘳,亦孰与

16、疗之? (王夫之薑斋诗话),五、传神写照与咄咄逼真 【原文】 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第三回总评) 施耐庵、罗贯中真神手也。摩写鲁智深处,便是个烈丈夫模样;摩写洪教头处,便是忌嫉小人底身分;至差拨处,一怒一喜,倏忽转移,咄咄逼真,令人绝倒。异哉!(第九回总评)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六、本色说 【原文1】 然南戏要是国初得体。南曲固是末技,然作者未易臻其妙。琵琶尚矣,其次则玩江楼、江流儿、莺燕争春、荆钗、拜月数种,稍有可观,其余皆俚俗语也。然有一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