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讲义1绪论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845800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7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史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讲义1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简史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讲义1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简史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讲义1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简史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讲义1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简史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讲义1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史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讲义1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史课件中国古代建筑简史讲义1绪论(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一、课时分配 共16课时 分4次讲述 4-1 绪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4-2 城市建设 宫殿 4-3 坛庙、陵墓 住宅 4-4 宗教建筑 园林,二、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 2、考试成绩,占70%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刘敦桢.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 中国建筑类型及构造.刘致平.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7. 4、李允鉌.华夏意匠第

2、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5、梁思成. 梁思成谈建筑当代世界出版社 四、建筑的定义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遮风避雨基本生活精神需求文化需求 问题:你的中国古典建筑印象?,埏(Shan)埴(zh)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二、建筑的构成”,(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五、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 古代史:公元前 270

3、 万年公元 1840 年。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近代史:1840年1949年 现代史:1949年至今,绪论-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背景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梁思成 世界文明:尼罗河文明古埃及文明 两河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印度河文明古印度文明 黄河文明古中国文明 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经由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1.1 自然环境 1.1.1 地理特点 位于亚洲东南部,东南滨海而西北深入大陆内部。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

4、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地形西部、北部高,向东南部逐渐低下,其中有世界最高的康藏高原和峭壁深谷的西南横断山脉,有坡陀起伏的丘陵地区,有面积辽阔的沙漠和草原,有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有河流如织的水乡。,1.1.2 气候特征 一般来说, 东南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北方冬、春季为强烈的西北风所控制,比较干旱。-建筑技术、空间特点、布局特点 内陆高原寒暑温差大,沿海地区则较小,但富于变化。-建筑材料、建筑构造 1.2 政治、社会因素 中央集权建筑形式、建筑群布局、建筑等级制度等 世袭制-工官制度,1.3 意识形态 1.3.1 大家庭和家族关系网的重要性。-“合” 1.3.2

5、尊重知识、尊重长辈及其长辈真实的或臆想的智慧和权威。-尊卑有序 1.3.4 社会等级结构的影响主次分明,1.4 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喇嘛教,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内雕像,河南临汝风穴寺,河北承德普陀宗成庙,伊斯兰教建筑,道教建筑群,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特征 2.1 多样性 由于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民族的多样性等形成了建筑形式、建筑空间、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群布局等的多样性。,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窑洞,蒙古包,蒙古包,拉萨藏族住宅,藏族碉楼,傣族竹楼,傣族竹楼,傣族竹楼,井干式住宅,2.2 建筑的主流特征,尽管中国地形、地貌复杂,民风民俗多样,形成了丰富多样

6、的建筑类型; 但基于中国大一统的文化特征,仍能找到若干共性-即建筑主流。 A、木构架 按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 、 穿斗式、 井干式,抬梁式-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后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做法。 传力路线:屋面檩梁柱柱础 特点:便于形成较大的室内空间,室内划分灵活。 平面组织形式:“间” 除了长方形平面外,还有三角、正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扇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和多层楼阁、塔。 等级:用料尺寸、斗栱层数。,北京故宫 太和殿,河北开元寺大雄宝殿,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斗栱: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而 成。其作用主要是承重,次之是装饰。 抬梁式木构架

7、的发展: 周: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以承载横枋的方法 汉:成组斗栱用于大量建筑之中,斗与拱的形 式也不止一种。 唐:斗拱式样渐趋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 比例的基本尺度。,宋:营造法式-一整套完整的建造制度。 模数的基本单位-材(分八等) 这样既便于简化建筑设计手续,又便于估 算工料和在场地进行预制加工,提高施 工速度。 明清:延续模数制-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砖的广泛使用-斗拱尺寸减小 承载作用减小 装饰作用增大 排列较紧密,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窟,北京北海,山西晋祠圣母殿,穿斗式结构示意,穿斗式 传力路线:屋面檩-柱柱础 主要特点: a、用较小的柱与“穿”,组成相当大的构架。

8、 b、室内柱网较密; c、建柱构件尺寸较小,形成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发展:至迟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并流传至今,为 中国南方诸省建筑采用的结构类型。 另外综合前述两种结构的共同优点、出现的混合结构类型,“穿”,井干式:用天然圆木及方木、矩形、六角形断面的 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整体。 商朝后期墓室中,有井干式木椁 井干式建筑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又可建于干阑式建筑之上。,木构架优点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2)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特征。 (3)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4)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施工速度快 缺点 (1)破坏生态环境 (2)易受火灾、侵蚀 (3)结构特点导致无法满足更复杂

9、的空间需求 木结构之外的其他建筑材料 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简明、真实、有机的建筑单体,(1)“间”,(2)单体建筑平面布置 宋营造法式- “槽” “槽”-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成的覆槽形空间,也指列柱与斗拱所在轴线。其中有金箱斗底槽、分心槽、单槽、双槽。 室内柱的布置,以殿阁、殿堂最为整齐,殿堂与厅堂的混合体较为灵活自由,厅堂次之,至于一般的房屋则变化更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2)建筑外观,主要分为三部分:屋顶、屋身、台基 屋顶类型: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盔顶、穹 顶、盝顶,C、组群布局-利用“间”为单位形成建筑单体若干单体围合、

10、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或横轴线展开,多数以纵轴为主。 庭院组合方式 a、合院式 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形成或H形-三合院 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加上倒座,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四合院,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 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员按照尊卑、长幼、男女、主仆顺序居住。同时也起到了防风沙、保证安全、调试环境的作用。,b、廊院式 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一,因而称为“廊院” 使用范围: 汉宋、金 见于宫殿、祠庙、寺观和较大的住宅。

11、 明、清几乎绝迹, 组群扩展 纵向扩展-利于营造深度大有富于变化的空间 横向扩展 纵横双向扩展,其它组群布局形式 宋金明池水殿 拉萨布达拉宫 中国私家园林,D、艺术形象 (1)单体建筑从形体到各部分功能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建筑的结构、功能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侧脚、 收分、屋顶(重檐庑殿、单檐庑殿、 重檐歇山、单檐歇山、悬山、重檐攒尖、单檐攒尖、硬山、卷棚),(2)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随着组群的性质和规模大小产生不同的方式。 衬托作用的建筑:阙、华表 组群建筑本身:沿纵轴线、院落空间的变化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如:明清北京

12、故宫,(3)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装饰是随着起居的习惯和装修、家具的演变而逐步发生变化的。 (4)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E、城市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三个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居住区,汉长安平面图,唐长安平面图,北宋东京平面图,元大都平面图,明、清北京平面图,F、工官制度 工”-见于商朝的甲骨文卜辞中,即当时管理工匠的官吏 周至汉-“司空” 汉代-“将作”,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工 隋朝-“工部“,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各种工务 工官的职务:首先是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 其次是管理估计工料及组织施工。 再次是征调、采购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