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837340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刘少杰2012-8-29 17:03:18来源:江海学刊(南京)2008年5期第124131页【英文标题】History and Opportunity of Theoretical Studies on Marxist Sociology【作者简介】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社会学其他方面的研究状况相比,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薄弱的原因,不仅在于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西方社会学流派的影响,而且

2、也在于中国社会学的自我意识不足,未能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看作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当明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在空前有利的机遇下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实证主义社会学/科学主义/人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在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对迅速变迁、复杂转型的社会现实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形成了许多直接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学术文献,而且敞开视野,广泛引入和评述西方社会学的新理论、新学派,促进中国社会学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中国社会学呈现空前繁荣的喜人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

3、的研究却显得相对冷清,虽然也发表了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文章并出版了几部著作,但同社会学其他方面的研究状况相比,实在令人感到有些清冷低沉。本文试图在对近30年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状况作概括考察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些深层问题作些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中国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李大钊、瞿秋白和李达等人,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阐释和传播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做出了很多努力,不仅留下了一些介绍和评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文献,而且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指导。从李大钊、瞿秋白和李达等人的文献中可

4、以得出一个结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占有显著的中心地位。并且,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已经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社会结构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变迁理论同实践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不仅仅是思想理论,更重要的在于其思想观点在20世纪前期就已经转化成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淡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关于社会结构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丰富思想,都被归结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之内。用历史唯物主义取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做法,显然

5、是受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左倾政治和教条主义的影响。苏联早期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因为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观点,被斯大林指责为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在斯大林认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没有社会学,社会学被看成资产阶级的反马克思主义学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学遭遇了近30年的禁闭,不仅西方社会学理论被拒斥于国门之外,而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也无人敢提,因此也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了。直至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国社会学开始重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也逐渐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因此,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其主要内

6、容也就存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所形成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把近30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文献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观点的专门研究,诸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人的社会结构理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对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理论、实践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这类文献很多,大多数为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学术论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撰写的,而由社会学研究者撰写的文章数量不多。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经掀起一场持续很长时

7、间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必然性与偶然性、规律性与选择性等方面内容的讨论,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结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变迁机制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虽然参加讨论的学者大部分是从哲学的学科视角进入的,讨论的内容也多集中于思想理论和方法原则,很少同经验研究联系起来,但是这场讨论的很多内容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演化史。这里或许有如何看待社会学研究同哲学、史学和政治学等相近学科关系的问题,也可以将学者职业和学科设置清楚地划分为不同学科,但是对学者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涉及比较复杂的社会事实或理论现象的研究,事实上不

8、可能做出严格的学科划分,因为有成就的研究往往是突破学科界限的。因此,总结一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演化,应当突破职业划分的限制,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中对事实上属于本学科的学术成果做出考察和概括。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还形成了一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当时翻译出版了许多卢卡奇、葛兰西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著作,还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出版了一些评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著作,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演化、理论观点和方法原则做了深入探索,并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同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也做出了分析。更重要的是,这次热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9、发展还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做出了讨论,杜章智等学者坚持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看成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积极探索,这对于解放思想、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其主要内容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范畴,因此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也就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不过参与者主要都是社会学界之外的学者。其二,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代表人物的研究活动及其思想理论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通常包含在中国社会学史的著作中,较早的有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后来在纪念中国社会学百年的热潮中,又出版了郑杭生、

10、王万俊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社会学本土化从世界到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杨雅彬的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郑杭生、李迎生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阎明的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这些著作对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衡和毛泽东等人的社会学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作了介绍和评论。近年出版的一些关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评传中,也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如余玉花的瞿秋白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王炯华等人的李达评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虽然关于20

11、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屈指可数,但都是很重要的。这些研究成果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事实,即中国社会学发端之初并不仅仅是对西方实证社会学的引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既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重要传统之一,而且在中国社会的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传统在后来中断了,但是这20多年的学术历史却深刻地向后人启示,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不仅需要注重描述经验事实的实证社会学,而且更需要对社会现象开展批判性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坚持对社会不平等、不公正、消极落后等方面问题开展深

12、入批判,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其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史比较系统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实在是太少了,能够查阅到的著作仅有:常向群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高平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钟金洪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这些著作的意义在于,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思想理论仅仅归结为历史哲学的“左”倾教条主义束缚,展开了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体系和理论演化的学术追求,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做出了可贵

13、的探索。2006年,郑杭生和刘少杰主编出版了一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这部著作是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做出了系统总结、对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做出了深入论述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包括4个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以卢卡奇、葛兰西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以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这种内容构成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视野,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思想做出了深入阐述,而且在国内社会学界首次把卢卡奇、葛兰西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

14、会学思想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并且首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学思想也编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该书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各种消极现象的革命批判性,论述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及各种进步现象的维护建设性,并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建立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呈现了不同的理论形式,这表明它具有其他社会学传统难以与之相比的活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薄弱的原因概观30年来中国社会学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应当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同中国社会学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绩相比,马克

15、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无疑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量的积累还是在深入的程度上都是很有限的,甚至同欧美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成果相比也是很薄弱的。这里应当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社会学获得快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却如此冷清?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以下几点可能是最基本的:首先,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未能彻底清算“左”倾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否定。中国社会学被当作“资产阶级反动学说”禁闭了二十多年,从根源上说是遭到了从斯大林时期就已开始的“左”倾教条主义的迫害。因此,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就应当坚决彻底地清算“

16、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然而,忙于学科机构设立、学术队伍培养的中国社会学界,未能从思想理论和学科发展史上去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对于如何肯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地位、如何摆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其他社会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未能给予深入讨论,更谈不上在社会学界形成关于这些重大问题的共识。甚至可以说,直至目前这些问题也未能得到深入研究,在很多学者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历史唯物主义而没有社会学,并且历史唯物主义只是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在社会学领域谈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未能彻底清算“左”倾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否定,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学自我意识的薄弱。正如某些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立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