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8055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课程,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全校本科生通选课。讲授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 2 学时。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凝聚着人文学科的传统积累与学术生长点。课程强调基础,突出前沿,不求对中国古代史作面面俱到的讲述,而是侧重政治与文化两条线索,力图从宏观的、长时段的角度,使选课的同学对中国古代史有基本的把握。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当今史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剖析;使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中体味学术研究的规范与魅力。本课程共十三讲:第一讲 贵族、官僚和爵禄、吏禄第二讲 战国秦汉的儒、道、法第三讲 儒生与文吏第四讲 士族门

2、阀政治第五讲 中古玄学名士第六讲 南北分途与历史出口第七讲 南北文化交融与隋唐大一统格局第八讲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第九讲 新型士人的境界和情怀第十讲 规范与制约:文官制度的演变第十一讲 学校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第十二讲 从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第十三讲 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与分合以上讲授内容,大体上涵括自上古至近古的历史时段。本课一方面注意择取中国古代重大的、基础性的历史问题,进行介绍和剖析,如士族门阀、大一统格局、丝绸之路、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变迁等; 另一方面,则努力突出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体现历史学的深邃与睿智。教学队伍情况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职称 职务 学科专业 在科学

3、中承担的工作邓小南 女 1950-06-14 博导 中国古代史 课程负责人阎步克 男 1954-11-20 博导 中国古代史 主讲教师叶炜 男 1971-10-30 副教授 中国古代史 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本课教学队伍整齐,师资水平突出。从学历结构来看,三位教师皆系研究生毕业,其中两位为博士,一位为硕士。从年龄结构来看,中年教师两位,青年教师一位。目前正值年富力强时期,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充沛的精力、灵动的思维形成有效互补。从学缘结构来看,三位教师分别于 198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代初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成长于良好学术环境中。并且通过个人进修及出访等方式,获得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

4、。担任本课程教学的两位教授,在相关领域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且在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对教学与研究皆有独到的理解。本课依托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雄厚师资力量,既得到前辈教师的献计献策和积极指导,也有青年教学骨干作为坚强的后继队伍。本课始终得到学校教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积极支持,业务指导、技术保障有力而及时。与此同时,本课的专设助教(研究生),也承担部分辅导答疑及组织讨论等工作。教材使用与建设:本课是专题性的史学素质课程,其授课对象是非历史专业学生,没有现成的合适教材可供使用。目前我们将自编讲义做成电子书放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阅读下载。近年间,随着本课教学效果的成功,已有三联书店和北大出版社等若干出版

5、单位前来联系出版教材一事。任课教师准备在成熟的时候修订出版教材。 扩充性资料:本课给学生提供了参考书目和重要参考文章。考虑到大批选课学生同时借阅可能发生的困难,为学生提供了电子资源,供其自主学习使用。此外,结合各讲内容,我们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有代表性的著述,并向学生介绍扩大阅读范围的线索。对相关文章的查阅检索方式,我们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都随时介绍给学生。以这种方式,为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阅读指导。网络教学环境:自 2003 年以来,本课全面采取多媒体教学,任课教师制作了大量精美、深入浅出的 PPT 幻灯片以及课程讲义电子书,置于课程网站;北大历史系和北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

6、支持,保证校内网络的畅通。网上资源随时更新,所有与课堂进程相关的内容、日程、作业、公告等,都可以随时在网上查到。网上课程讨论区已经逐渐成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园地。课程课件、课堂讲授结合网上答疑、网络论坛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立体式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课程自 2001 年以来,每次上课人数均在 150 人左右,教室次次满座,已经成为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通选课之一。选课同学不但在本课学到历史知识与研究方法,还领略到当代优秀学者的风范,体味到学术研究追求严谨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本课有如下特点:首先,本课强调基础,突出重点。课程讲稿全部由任课教师针对通选课程要求自

7、己编写。内容覆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特别是西学东渐之前)的历史时期,所设计的专题突出了历史学应该具备的“问题”意识,课程的基本理念则通过分析“材料”来传递。课程内容既能照顾到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史上的重大基本问题,不至剑走偏锋;又能突出学术的睿智,不至冷饭重炒。其次,经典与前沿的有机结合,是本课的鲜明特色。任课教师有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经验,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像北京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听讲兴趣,能否加深他们对于社会发展、文明历程的体悟,有效培育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传达自己对历史的独特深厚理解。我们自己站在海内外学术的第一线,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向前沿。为此,我们在课程讲

8、授过程中,不仅提供前辈学者的经典论著和当今的学术前沿成果,还注意提供自身对于历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阎步克教授讲授“贵族、官僚和爵禄、吏禄”时,结合了他本人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一书中的最新成果;另外,“儒生与文吏”问题也反映着他在研究中的重大创获。而邓小南教授则将其对于唐宋文官制度、对宋代“祖宗之法”的独到见解,融会到“规范与制约:文官制度的演变”、“从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等讲中去。从研究选题到构思、取径,来自教师切身体悟的生动讲解,使得学术境界不再遥远神秘,对学生形成了强烈而亲近的学术感召力。再次,充分调动多媒体、多方式的教学手段,是本课的另一特色。课程教学组精心制作了 500

9、 余张精美实用、切近主题的 Power Point 幻灯片。课件展示了各种原始史料、书影、器物、建筑、碑刻、地图、人物、示意图等,大大丰富了课堂信息量;也更便于听课同学理解讲授内容,大大降低了教、学双方的难度。这些课件及讲义电子书放在网上,供同学浏览、下载,减少了课堂上记笔记的负担,使同学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而且,本课的师生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课上、课下讨论都十分活跃。为了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本课专门在网上开辟了课程讨论区,用于答疑、讨论、提交作业。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本课讲授的关键问题,并且有效地启发独立思考,我们采取组合式的成绩计算方式。以开

10、卷作业方式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领略体悟课程要点,并实习学术规范;以闭卷考试方式检查我们的教学效果。考试题目不求细微,而是结合课程重点,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空间,明确鼓励思路清晰、有材料依据、有个人想法的答案,而不强求标准一律。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北京大学是研究型大学,“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课程,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全校非史学专业本科生通选课。本课程强调基础,突出前沿,不求对中国古代史作面面俱到的讲述,而是侧重政治与文化两条线索,力图从宏观的、长时段的角度,使选课的同学对中国古代史有基本的把握,以满足现代社会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结

11、合当今史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剖析;使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从中体味学术研究的规范与魅力。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本课程共 13 讲,每讲 2 学时。第一讲 贵族、官僚和爵禄、吏禄第二讲 战国秦汉的儒、道、法第三讲 儒生与文吏第四讲 士族门阀政治第五讲 中古玄学名士第六讲 南北分途与历史出口第七讲 南北文化交融与隋唐大一统格局第八讲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第九讲 新型士人的境界与情怀第十讲 规范与制约:文官制度的演变第十一讲 学校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第十二讲 从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第十三讲 政治文化中心的迁

12、移与分合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重点:勾勒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把握时代要素的“延续”与“更革”。通过对于重点内容的讲授与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与能力。对于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是北大历史系的传统强项,任课教师在此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在各自研究专长与心得的基础上,我们反复琢磨,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本课的教学主线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政治与文化是两条基本线索,却并非各自独立平行。目前的 13 讲内容,大体上涵括了自上古到近古的历史时段,兼顾到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特色、政治文化人物及群体、政治思想、学术文化,在时间与空间纵横交汇的背景中观察问题。 本课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的主讲教师有着多年专题研究和历史教学的经验,但课堂上面对来自不同学科的 150 余名学生,有的来自中文、哲学、艺术、语言等人文学科,有的来自法律、管理、经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有的来自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及医学等应用学科,这样的课该如何讲?我们确实缺乏经验。另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授课方式节奏不同,开始阶段我们不很适应。在六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随时注意学生反馈,注意深入浅出,逐渐调整授课节奏,调整作业考试的方式;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多学科的突出优势,使本课成为各科学生发挥特长,积极学习,融通互补的场合。(参见 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