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仁甫评《人与路》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7.50KB
约21页
文档ID:9177430
李仁甫评《人与路》_第1页
1/21

dvbbs>> 探讨考场作文规律,品读优秀考场作文 李仁甫荐评 2006 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 14 篇) [原创]李仁甫荐评 2006 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 14 篇)2006 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荐评荐评人: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224001)【江苏卷】作文(60 分)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 字1、人与路江苏一考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叩问际会的风云,聆听先代哲人的足音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我放弃了归隐之路。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 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陶潜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志趣的表现;屈子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个性的张扬而李白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乐观的写照!我将沿着李白的路往前走,无论路上有多少荆棘,我坚信,只要一直在走,脚下总会有一片康庄大道!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我将沿着李白的路……【点评】杰出的人开辟出路,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了路的冠名权:归隐属于陶潜之路,死节属于屈原之路,达观属于李白之路。

也许一切路都被他们创造了,一切人生模式都被他们代表了后人似乎只有“沿着”的份,于是本文的立意就在于“选择”了这是本文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就是在对陶潜、屈子、李白所代表的三条路的褒贬之中完成了自己的选择和对“人与路”的诠释既然“ 典刑在夙昔” (《正气歌》),那么作者在表达上就大量地引用陶潜、屈子、李白诗文里的话,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考场上能够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很不容易的点评人:李仁甫)2、人与路江苏一考生微风怀着崇高的敬意登上泰山的石板路,它以亘古不变的沉稳教导我登上山之巅,一路上,有人教我吟诵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轻柔的黄海之滨,以一种旷达的胸襟,踏在波涛冲刷出的洁净上是其波澜不惊,是其不择细流,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铺上“有容乃大” 清晨的阳光洒在宁静的书上,铺成了一条清幽、无边的路,走在这条宽广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很多我看到王维从深林中缓缓走来,带着微笑,带着禅意,轻轻吟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顿时,一轮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洗去了我尘世中的烦躁走在这条禅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宁静俯视它,用恬淡去亲吻它,用真诚去抚摸它,因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远。

我看到了一位面目丑陋的人坐在古老的钢琴旁莱茵河的水流到一条偏僻的路旁,静静地听这铿锵激昂的《命运》,银白的月光泻在旧日的琴键上,轻轻地听贝多芬深情地弹奏着这一曲《月光》我,一位懵懂的女孩,走近这伟大的音乐天才,怀着诚挚的热情与景仰我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荆棘丛生的路,一位旷世奇才用其痛苦的一生铺成的路尽管的天才征服了世界,尽管维也纳的精英将其视为国宝,尽管皇亲国戚对其礼让三分,他仍用他那睥睨一切的手指弹奏着孤苦的一生,他的鞋已破得上不了街,仍旧,他用其双脚踏成一条通向全世界的路,它叫《欢乐颂》怀着感动,泪水不觉湿润了那一张发黄的扉页,我的路,再一次悠远,我的生命之路,更踏实,更坚硬走在生命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复杂,而这些复杂,最终汇成一条成熟的、充满人生哲理的路当徐志摩“挥一挥衣袖”,走在康河的路上,我用其依恋填满了无情;当史铁生用他的轮椅滚动在通向地坛的路上,我借他的意志摆脱了散漫;当托翁走在寻找“人性真谛”的路上,他对我说:“人类的幸福才是最伟大的幸福 ”顿时,我感觉肩上并不是那么轻松我要走的路很长,很宽我的道路,用一份清幽去洗,用一份毅力去泡,用一双稳重的脚踏下薄如蝉翼的阳关洒在身上,百灵鸟啼唱,生命,走在路上,一路芬芳。

点评】本文联想丰富,想象大胆,字里行间凸显出无数的路:杜甫所登的泰山之路,王维所走的禅意之路,贝多芬所辟的荆棘之路,徐志摩的康河路,史铁生的地坛路……看起来,这些“路” 之间联系不大,作者用笔杂乱无章,但由于有第 5 段的总纲来支撑,一切又显得合理、紧凑—— 路“我看到很多,很多”,但都来自“ 宁静的书上”,原来是作者读书时眼前浮现出了无数的路本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诗情画意开头先不写自己看“宁静的书”、想“ 无边的路”,而是展示了微风中的泰山路和细雨中的海滨路两幅诗意浓郁的画,引人入胜在表现贝多芬所走的荆棘之路时,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比如写莱茵河的水“静静地听这铿锵激昂的 《命运》” 、银白的月光“轻轻地听贝多芬深情地弹奏着这一曲《月光》”,这既有美好的视觉效果,又有诗一般的意境点评人:李仁甫)3、人与路江苏一考生墙上的青苔爬得老高了,湿湿的空气了仿佛也夹杂着几许青翠这是一条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青石板路,这样的路也许也快要绝迹了吧?路并不很狭窄,当然更算不上宽敞高高低低的石板以及碎碎的石子把蜿蜿蜒蜒的路引向一个又一个拐角我忽然想起了戴望舒,想起了他的雨巷,想起了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也好想撑起油纸伞,独自徘徊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条青石板路上,是否也承载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优美、踌躇又轻灵脱俗的步履?几十年前的这条青石板路,是否也如现在这般寂寥与感伤?一定会有一群顽皮的孩童嬉笑着穿过,我想一定会有几个老奶奶互相搀扶、步履蹒跚地走过,我想一定会有背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飞快地骑过,我想一定会有匆匆忙忙的送报少年跑过,我想,还有,一定会有无数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轻盈地“飘”过……我忽然仿佛听到了一声声响亮又朦胧的脚步声,我仿佛看见了一双红色的高跟鞋,虽明却不艳,她穿着一条红底白花的旗袍,那碎碎的白花竟与白线勾织的披肩那样的相称,她婷婷地走过,脖上的珍珠摇曳,乌黑的卷发是江南如梦的情丝,她走过,遇上了拿着油纸伞,独自徘徊的戴望舒,她走过,走到这条青石板路的尽头却又忽然消失不见……这样素雅,这样忧伤的青石板路,是否承载过无数文人的心声与愁思?一定有落魄的书生走过,一定有忧国忧民的文人走过,一定有思乡的游子走过,一定有多愁善感的诗人走过……我忽然不住地思忖,是那悠然寂寥的青石板路成就了中国人,成就了中国历史,还是那无数文人的吟唱,无数泛着水乡湿湿的味道,又充满温情的普普通通的人物景物构筑了古老又充满意蕴的青石板路?人与路,究竟有多少斩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究竟有多少萦回缭绕的情愫?中国的文化史,本是一张张泛黄的、记载着人与路的照片,也许还有湿湿的空气,青翠的青苔……是路承载着人,还是人构筑路?答案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正是这深沉温婉的路,与这多愁善感的人,才使一部部水乡文化源远流长,才使中国的文化史熠熠生辉,才使中国的历史永远记载着人与路、路与人之间伤感又惆怅的情丝!【点评】开头不凡,作者先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关于“青石板路” 的特写镜头,而“一个又一个拐角” 非常巧妙地引出了在上面走过的一个又一个人。

接着,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表现那些在青石板路上走过的人,既写戴望舒,又写无数文人;既写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写其他无数的行人;既写一个“ 高跟鞋” ,又写无数个“飘” 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最后作者使用了好几个“是……还是 ……”的选择问句,不断强化“人与路”的主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文章法之谨严设若没有最后三段,本文要逊色许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三个选择问句,层层深入,不仅把“人与路” 的关系阐释地非常准确,而且把这一问题上升到了“文化”高度来理解,呼应了开篇“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修饰语这样的立意,显得独特、新颖、高远点评人:李仁甫)4、人与路江苏一考生一切都阴暗而死气,四野无人,惟有一位劳累的过客,在尘土中艰辛地跋涉他干渴、疲劳,他的身上满是伤口,但他没有休息他必须往前走,尽管前面并没有路——那里有乱坟岗,也有野花野草,就是没有路但他知道自己要向前只要能向前,哪怕没有路,他也要走下去;他不愿回头,回到那吃人的社会、苦难的深渊——他就这样走着生时,他在走;死后,他仍在走他永远只是个过客,很少停留,只是往前走那个疲劳的跋涉者在声音的召唤下前行,我望着他,感受着他的内心,也希望听到那神秘的声音,承担起什么,走一走那布满荆棘的无路的旅程。

先生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旅人,一个无可奈何的跋涉者我知道,他要掀翻吃人的筵席,他要立人,他要拖着中国走出蒙昧、走向现代他是个战士,他要战斗他真冷酷,真无情”,肤浅的人们因为他战士的形象而这样评价他但这只是对先生的误解当用心去感受先生时,我看到了先生的悲悯、痛苦与无奈救救孩子” ,还记得先生喊出的这句话吗?这是无奈的呼喊,这是痛苦的呼喊,只有鲁迅先生着眼点悲天悯人者,才会喊出这样撕心裂肺的话语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先生是有梦的,他将这个美好的梦化为了他的信念,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可是,先生仍然迷茫,面对现实,他很无奈他只能做绝望的反抗在肩起闸门的那一刻,他心中的希望也许早已熄灭,因为他知道很可能根本没有人愿意走过去想着想着,我忽然又看到了那个过客的形象—— 先生只是在路上,只是在荆棘中开拓、前行,他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目标,于是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就这样,他怀着信念与梦想,永远在路上行走,流着汗水和鲜血,为后人多流下几条可以走的路,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人找到一条路,通向他心中坚守一生的梦想可是,我不禁惭愧了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先生一生的奋斗,并继承他的精神,继续上路前行呢?先生死了,仍在行走;我们是生者,难道可以抛下这行走的责任吗?不,绝对不能!我们不能在原地徘徊,沉迷于物质的世界,醉生梦死虚度一生;也不能循着套路庸碌一生。

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路,但我们不能仅仅循着那些路前进一个民族永远需要孤独的先行者,拆下肋骨当火把,在他们从荆棘中开辟出来的新路上,照耀着人们前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需要自己去承担,我愿做这样的先行者点评】本文先写“过客与路”,然后写“ 鲁迅与路”过客”与鲁迅,既存在着文学形象与作者的关系,又有人格上的相似点,两者联系得非常巧妙;过客所行之“路” ,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为鲁迅所行之“路”作了恰当的铺垫试想如果把开头两段去掉,效果如何?也许会大大地削弱对鲁迅这一“孤独的先行者 ”形象的表现力最后几段也是神来之笔,作者联系现实,针砭时弊,写当代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