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_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735700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计划_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生产计划_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生产计划_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生产计划_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生产计划_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计划_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计划_某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和县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索引号:-01-2010-0001生成时间:2010-04-05发布机构:云和县农业局目 录1.前言31.1规划背景31.2规划编制依据31.3规划范围41.4基准年、水平年 42.基本情况 42.1地理位置 42.2土壤类型及面积分布、立地条件42.3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52.4粮食生产现状72.5 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92.6 粮食生产的主要潜力因素113.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123.1 指导思想123.2 原则123.3 规划目标134.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内容154.1 总体布局154.2重点建设内容16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85.1 投资估

2、算依据与方法182010-2017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0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分年投资计划表212010年云和镇、沙铺乡、赤石乡、大源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22011年崇头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32012年云坛、安溪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42013年云丰乡、黄源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52014年大湾乡、朱村乡、紧水滩镇、石塘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资汇总表265.2 资金筹措276.功能区管理276.1 建设管理276.2严格认定验收276.3加强责任考核286.4 建后管护287.效益分析297.1经济效益297.2社会效益297.3生态效益30

3、8.保障措施308.1加强组织领导308.2强化政策扶持308.3加强农业科技支撑318.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338.5完善土地流转机制34附表1: 云和县20102014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表35附表2:2010-2014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具体目标表36附表3: 2010-2014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表37附表4 :2010-2014年功能区机具配置表38附表5:2010-2014年服务组织建设表3910 附图附图1:云和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布图(缩略图)附图2:云和县13个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图(缩略图)1.前言1.1规划背景:为切实增强我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4、,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7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编制云和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计划在地势平坦、田面平整、耕地相对集中连片、适宜水稻种植的标准农田内,选择30个区块,规划建设1万亩粮食功能区,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规划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2.2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一号文件”)(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7号)(3)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粮食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浙农专发201029号)(4)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标准及验收认定办法(5)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6)与本规划有关的政策和其它资料1.2.3相关规划(1)云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3)云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云和县“十

6、一五”农业发展规划(5)云和县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1.3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县域内标准农田项目区。涉及全县13个乡镇,30个区块,要求功能区平原连片面积100亩以上,山区连片50亩以上,规划建立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4基准年、水平年:规划基准年:2009年。规划水平年:2014年、2018年。2.基本情况2.1地理位置:云和县地处瓯江上游,浙西南山区,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19/,东邻丽水,西接龙泉,南靠景宁,北与松阳毗邻,境内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84平方公里,是个山多地少的山区县。2.2土壤类型及面积分布、立地条件:土壤是在气

7、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以及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展而来的。由于地形地貌不同,生物条件、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土壤发生不同的发育方向,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及分布。我县整个地形西南部狭窄,东北部较宽广,以中低山为主,多狭谷和山间小盆地,按地形地貌可分为云和盆地、低山、中山区三种类型。云和盆地指海拔在130200米之间,主要包括现在云和镇的大部份土地面积,面积2.5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耕地面积1.3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47%;低山区指绝对海拔在800米以下,除盆地外的土地面积,总面积109.4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4.6%;中山区指海拔在800米以上地区,面积

8、34.6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3.6%。我县土壤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5个土类、11个亚类、33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红壤面积89.61万亩,占土壤面积62.11%;黄壤面积36.26万亩,占土壤面积25.13%,岩性土面积0.19万亩,占土壤面积0.13%,潮土面积0.43万亩,占土壤面积0.30%,水稻土面积17.79万亩,占土壤面积12.33%。境内地形相对坡度以大于25度为主,有120.58万亩,占总面积的82.21%。由此可见,我县平畈少,陡坡多,要十分珍惜平畈土地和保护缓坡山地。2.3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2.3.1 耕地资源现状全县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结构

9、和各类土地的比例较为合理,但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根据2009年云和县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全县土地总面积146.7万亩,其中农业用地137.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93.7%。在农业用地中,林地119万亩,占全县农业用地的86.6%;耕地11.49万亩,占农业用地的8.34%;园地3.93万亩,占农业用地的2.86%;其他农用地面积2.96万亩,占农业用地的2.15%,其中耕地面积中水田面积11.13万亩,旱地面积0.36万亩,人均拥有耕地1.04亩。2.3.2 标准农田布局与现状根据云和县国土资源局统计资料显示,云和县标准农田建设从1999年开始到2007年底,全县共完成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9个,分布

10、在14个乡镇,整理耕地总面积8.81万亩,整理后建成标准农田2.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7万亩。据地力监测调查,我县27962亩标准农田,分等定级以二等田为主,占标准农田的51.4%,其中二等三级6077亩,占标准农田总面积的21.7%,二等四级8321亩,占标准农田总面积的30.6%;没有一等田,三等田12773亩,占标准农田的48.6%,其中三等五级8888亩,占标准农田总面积32.7%,三等六级3885亩,占标准农田总面积14.3%。标准农田布局与环境:从地域分布看,标准农田主要分布在高丘和低丘,面积分别为7378亩和19793,占27.15%和72.85%;从坡度情况看,平坡(3)和

11、微坡(3-6)面积分别为10439亩和3670亩,分别占38.42%和13.51%,坡度15-25面积8908亩占32.78%;地下水位5080厘米的14323亩占52.71%、100厘米以上占45.15%;抗旱能力小于30天易旱田17506亩。标准农田物理性状:全县标准农田全土层比较深厚,剖面发育良好,耕层较浅薄,耕层厚度12-16厘米的面积14272亩,占52.52%;16-20厘米的11091亩占40.81%;质地以壤土、粘壤土为主,分别占79.07%和19.27%;耕层土壤容重在0.9-1.1 g/cm?占13.37%,1.1-1.3 g/cm?占70.63%,大于1.3 g/cm?的

12、占16.00%。标准农田养分状况:有机质平均含量36.02g/kg,有机质大于30 g/kg标准农田面积占66.67%;有效磷平均含量72.09 mg/kg,其中缺磷和严重缺7670亩,占28.2%;速效钾平均含量59.7 mg/kg,其中缺钾和严重缺钾的22036亩占81.0%;土壤阳离子代换量较低,平均为8.50cmol/100g,其中小于等于15 cmol/100g的占97.27%。标准农田土壤以微酸性PH5.5-6.5及酸性PH4.5-5.5为主。2.4粮食生产现状2.4.1 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云和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是浙江省最小县之一,面积小,耕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

13、辖10乡4镇、170个行政村、842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1.09万。其中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等库区移民2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全县面积98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9万亩,耕地11.49万亩,水域5万余亩。1991年粮食播种面积最大为13.5万亩,实现总产量3.9万吨。近年来,随着农田结构调整,茶叶、水果、蔬菜、吊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水果、茶叶的迅速发展,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滑。200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0万亩,亩产331公斤,粮食总产2.67万吨,与1991年相比,种植面积减少40.7%,产量减少31.5%,全县约50口粮需要外调。粮食生产主要构成:春粮(蚕豌豆、马铃薯)0.82万亩、单季晚稻4.62万亩、旱粮2.9万亩、油菜0.2万亩。主要种植模式,以“马铃薯春玉米(毛芋、西瓜、绿肥)杂交稻”三熟制、“香菇(马铃薯)单季稻”两熟制等粮经型种植模式为主。2.4.2 粮食生产条件情况气候与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