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718579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时间:12.25 9:00-11:00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一、 名解:1、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3、 肠肝循环:经胆汁或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称为肠肝循环。4、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过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5、 分布: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6、 蓄积: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

2、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7、 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8、 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这就是药物代谢过程9、 药物排泄:吸收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或经代谢狗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10、 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药物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11、 生物半衰期: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

3、所需要的时间。12、 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或含血药浓度的体积量。13、 滞后时间:从给药开始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14、 稳态血药浓度:多次重复给药,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加,当给药次数充分大时,血药浓度不再升高,达到稳态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15、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指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给药间隔时间所得的商16、 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通常第一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个首次给予 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17、 群体药物

4、动力学:即药物动力学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18、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它的三个评价参数是AUC、Tmax和Cmax。)19、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通常认为静脉给药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比值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相对量。20、 相对生物利用度: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速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21、

5、生物等效性:是指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予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 简答题1、 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2、 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剂型因素有:药

6、物的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前体药物,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药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等;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等生物因素有:种族差异: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类的差异,及不同人种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3、 药物跨膜转运机制有哪几种?每种机制有分别包含哪些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各自特点药物跨膜的转运机制有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膜动转运三种;被动转运可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而膜动转运包括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被动转

7、运特点:a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b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c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d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作用 主动转运特点:a逆浓度梯度转运;b需要消耗机体能量;c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d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e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影响药物的运转和吸收;f受代谢抑制的影响,抑制细胞代谢而影响主动转运; g吸收具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4、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

8、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 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 被动转运指的是药物的膜动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被动转运与促进扩散的共同点是: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被动转运与促进扩散的不同点是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而促进扩散需要载体的参与;

9、被动转运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而促进扩散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被动扩散的速度与转运药物浓度呈线性关系,为一级速率过程,促进扩散转运速度随浓度变化而增加直至饱和,符合米氏方程。6、 何谓、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熟悉) 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型药物是指溶解度低,透过性高的一类药物。改善此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主要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改善溶出,具体方法有制成相应的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型或亚稳定晶型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制成固体分散体;用亲水性环糊精包含制备包合物;利用微粉化技术,减小颗粒粒径,增加表面积;制剂制备时选择速释型制剂;延长药物制剂在体

10、内的滞留时间。 型药物是指有较低渗透性、高溶解性的一类药,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影响口服药物透膜的主要因素有分子量、脂溶性等。促性方法有:制成微粒给药系统;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制成前体药,改善药物的脂溶性,增大跨膜性能;抑制药物肠壁代谢及外排转运;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等。7、 试列举两个可以用于描述药物体内消除速度的动力学参数,并加以说明。 描述药物体内消除速度的动力学参数有消除速率常数和生物半衰期。 消除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药物消除速率可表示为:-dx/dt=k

11、Xn。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可以定量地描述药物消除速度的快慢,消除速率常数越大,消除过程进行得越快。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生物半衰期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一半来说,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T1/2长。8、 单室模型和双室模型的区别。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在体内无吸收过程,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与该时刻药物浓度呈正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按单指数曲线下降。单室模型口服给药,血药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按二项指数曲线下降双室模型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先是上升,后下降,最后缓慢的下降。曲线

12、可以分为吸收相、分布相、消除相。(补充:单室模型是所有隔室模型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模型,该模型中,假定整个机体为一个隔室,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后迅速向全身各部位分散,达到动力学上的“均一状态”。)9、 静脉注射给药后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随时间下降有何特点?为什么?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随时间先较快地下降,此为分布相,之后较慢的下降,此为消除相。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为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相交而成的二次曲线。这是因为在给药后初期药物除了向体外消除,还有向周边室的分布,所以血药浓度在分布相下降较快;而在给药后末期,药物分布基本完成,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所以在消除相血药浓度下降较慢。

13、10、 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判断?(熟悉)隔室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给药途径药物吸收速度采样点及采样周期的时间安排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 模型判别:采用以下判据综合判断。一般先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做初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是,则可能是多是模型;选择残差平方和与权重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模型;选择拟合度较大的模型;选择AIC判据较小的模型;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界值,则说明模型2优于与模型1。11、 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1)吸收相,给药后药物浓度持续上

14、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2)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别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很快(3)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渐渐的衰减。12、 写出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途径中,残数法求K和Ka的基本步骤 操作步骤依次为(1)作lgC-t图;(2)用消除相(曲线尾段)几个点作直线求k;(3)将直线外推得外推线,求吸收相各时间点实测浓度在外线相应处的外推浓度(4)外推浓度-实测浓度=参数浓度Cr(5)作lgCr-t图得残数线,从参数线的斜率求出Ka.。13、 除了单剂量给药外,为什么还要多剂量给药?

15、 多数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多剂量给药方可达到有效治疗目的,由于单剂量给药,体内药物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而体内药物量在多剂量给药后能够逐渐蓄积,随着不断给药,体内药物量不断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稳态。稳态时,药物在体的消除速率等于给药速率,血药浓度维持在稳态,有助于疾病的治疗。14、 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和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不同?A. 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B. 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度常数及消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等,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懒性。15、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