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1690204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分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关键技术设计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关键技术设计课程作业1 案例分析 姓 名:卢程 班 级:1334501 学 号:1133450116 提交时间:2016年10月8日基于生态示范的乡村公共空间修复 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设计一、背景介绍 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位于广州市从化区莲麻村村委会附近,包括村委会前已经硬化的场坝及南侧的空地,基地面积670m2。项目于2015年78月开始设计,整体于11月竣工。接手项目时,村委会前场坝空间局促单调。缺少活动及休憩设施;南侧空地原为废弃鱼塘,由于地势低洼,周围多个雨水口汇集于此,造成常年积水加之垃圾倾倒遍地无人清理,成为影响周围环境和村民生活

2、质量的问题地块。 莲麻村近年实施雨水工程和管线铺设,但由于沿用建设城市的惯性思路,地面过度硬化,农村区域又缺少人员及时管理维护,每逢雨季,地表径流大面积滞留,无法及时存蓄下渗到周边的自然土壤。在推进现代化市政设施建设同时,设计中忽视必要的生态措施,使自然生态的乡村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依靠排水管道的雨洪管理方式不能完全“代谢”;由于硬质化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局域本底环境改变、本地植物凋零等生态问题。二、项目概述设计以水为切入点。针对场地问题,试图塑造亲切闲逸的邻水活动空间,重拾岭南乡村以水叙事的传统,探索乡村公共活动与生态景观的融合。生态雨水花园设计将雨水对抗变为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广州地区降雨充沛

3、、气候湿润的特点,形成雨季旱季差异性景观,将环境教育、生态示范与景观结合。三、主要特点分析1)通过打破场地边界,将鱼塘与村委会广场连接为一体,破除村委会的行政化印象,提升村委广场的亲和力;增加滨水活动及亲水空间,将原本局促的车行道转弯予以拓展,提高舒适度;植入景观构筑,改变原有视线焦点,将人的活动引入场地,丰富场地的空间形态。 2)运用海绵效应,就地化解矛盾。将雨水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涝问题,即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解决低洼地的积水问题。形成了洼地与高岗地相结合的“海绵”系统。将雨水快速排掉,是排水工程的基本目标,这种行为却会导致洪水被聚集和加速,其破坏力被强化、上游的灾害转嫁给下游;硬化工程

4、导致水与生物分离、水与土地分离。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可以建立梯田,减缓山坡下来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强度,调节季节性雨水流量;它们的方位形式、深度都依据地质、地形因素和水流分析而设定。这些梯田状栖息地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种植了乡土植被,减缓了水流,使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所吸收。生态雨水花园设计将于雨水对抗变为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广州地区降雨充沛、气候湿润的特点,形成雨季旱季差异性景观,将环境教育、生态示范与景观结合。 四、环境友好特征雨水花园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

5、水利用设施。它能够有效地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离子、病原体等有害物质。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园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通过其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环境中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雨水花园的构造成本较低,且维护与管理比草坪简单。与传统的草坪相比,雨水花园能够给人以新的景观感知与视觉感受。五、空间结构分析 整个场地由五个部分组成:集散广场区,休憩观赏区,滨水游览区,景观给水区,雨水净化区。基本上场地的布置是围绕人的游览路线和雨水净化部分来分配的。休憩观赏区作为游览的重点被布置在场地的中心。六、景观与开放空间规划 整个景观规划必然是围绕其雨水花园而产生的,

6、而休憩观赏区的竹亭作为游览的最佳视点,连接了前部分的人群集散功能和后期的景观观赏、雨水净化的功能区。竹亭的南向是滨水游览区,在为游人游览顺序的设计上也考虑到了动与静的结合,有静态的点的观赏,也有动态的线的游览。 七、技术路线1.雨水净化雨水在降落过程中,空气中的溶解性气体、溶解或悬浮状固体重金属及细菌等会进入其中。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降雨对地表的冲刷。整个雨水花园湿地是一个有生命的雨水净化系统,将雨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进行生物处理达到雨水净化的效果。经过沉砂池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及泥沙的雨水进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对生化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水质中的悬浮物(SS)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7、。这主要是由于水生植物和泥土对雨水中的SS有截留作用。在植物根系周围,较远处以及更远处则会不同程度地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环境,有效地去除雨水中的生化耗氧量和化学耗氧量。项目通过一系列说明将净化原理及过程以图文形式予以展示和讲解,将复杂的净化原理图形化,并对每种植物予以说明介绍,在实现雨水净化功能的同时对游客进行生态展示和生态教育,普及雨水生态净化知识,将科普融入场地之中,雨水净化过程的重要节点和过程均实现可视可读。进出水口,溢水通道等主要流程节点均被精心设计展现,整个过程可视可读,参观者与设计者形成良性互动。2.低技策略首先体现在聘请本地石匠。由于乡村工匠普遍无法看懂图纸,现场90的工程量由设

8、计师亲自参与放线以及动手示范工艺,经验建造作为施工主线贯穿始终,并且产生了许多意外的效果。现场调整施工工艺,材料选择,甚至平面形态在施工过程中都在不断进行调整,整个施工过程也是一个再设计过程。当地工人由于缺乏正规施工训练,无法将场地砖缝铺砌整齐,因此设计师调整了工艺要求,顺应施工水平对砖缝问题不做要求并引导工人,地面铺装采用红砖立铺,将原本的施工错误变成特殊铺装效果,在地面形成了起伏波动的砖缝效果。村民积极参与施工过程,妇女参与了竹竿的绑扎。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工成本,还普及了竹子绑扎工艺,方便将来的维护维修,村民无需请技术工人就可以自行修复破损,为村庄的改造建设提供了工艺样本。这种共同参与的建

9、造方式也激发了村民的主动性,为施工效率以及日后维护产生了积极影响。3.废旧材料应用项目积极采用了废弃及乡土材料等低能耗、可降解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村庄附近维修道路拆除路面的大量混凝土被作为建筑垃圾运走,通过协调相关施工方,将废弃混凝土块用于挡墙砌筑和滨水石阶铺砌,结合本地红砖的地面铺装不仅极大节省了建造成本,而且通过材料的巧妙利用形成了特殊的形式语言和美学效果。核心的竹亭构筑物就地取材采用了本地竹竿,节省造价的同时体现乡土材料特色。八、文化、历史因素真正意义上的雨水花园则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Prince Georges County),一名地产开发商在

10、建住宅区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希望用一个生态滞留与吸收雨水的场地来代替传统的雨洪最优管理系统(BMPs)。在该郡环境资源部的协助下,最终使雨水花园在萨默塞特地区被广泛地建造使用。该区每一栋住宅都配建有3040m2的雨水花园。它的建造被证明是高效而又节约的。建成后对其进行了数年的追踪监测,结果显示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80%地面雨水径流量。此后,在世界各地都开始广泛地建造各种形式的雨水花园。现阶段,我国的雨水处理方式古老而单一,核心就是“排”,基本手段便是使用工程方法建立排水管道。雨水收集的关键性容器雨水管、排水沟等设施素面朝天,毫无美感和设计感地出现在视线中。它们的作用无疑是把被污染

11、的雨水收集起来直接排放到附近江河湖海,既污染了水源,又浪费了雨水的再利用潜质。但即使是这样毫无景观优势的排水方式,它在暴雨时的排水效率依然让人堪忧如何更加高效更加生态的处理雨水问题,日益吸引着景观设计师们去探索。于是,一种新型雨水净化、滞留、渗透及排放的可持续性景观应运而生。九、设计或实施效果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建成后集生态示范、环境教育、雨洪管理、游憩休闲于一体,成为备受村民及游客欢迎的公共空间,通过对场地问题分析,结合当地的乡土营造方式。对乡村的水生态进行了有效探索。 重拾河的城市生态与休闲效益 芝加哥滨河步道的设计一、 背景介绍芝加哥河主干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它在很多方面呈现了芝加哥

12、城市本身的发展。芝加哥河以前是一条蜿蜒的沼泽,后来被硬化改造为工程河道以支持城市向工业型转换。为了改善卫生情况,城市将河流主干与南边分支水流方向倒转,在此之后,建筑师与城市设计师丹尼尔伯纳姆提出了滨河步道与瓦克道高架桥的新愿景。近十年来,河流所扮演的角色随着芝加哥滨河项目再次转换重拾芝加哥河的城市生态与休闲效益。 几年前,由于河流的重度污染,滨河休闲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但今天这个愿景成为现实。在水质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沿河公共休闲使用强度的提升都体现了滨河生活的增加,呼唤通向水岸的新的连接。响应这些号召,芝加哥交通部开始实施滨河步道项目,用新空间充实系统的各个部分,其中包括非常成功的退伍军人纪念广

13、场与沃巴什广场。二、 项目概述2012年,Sasaki、罗斯巴尼建筑事务所、阿尔弗雷德本纳什工程公司以及广泛的技术顾问团队合作,任务是为州街与湖街之间的六个街区创造愿景。在先前河流研究的基础上,此团队提出的芝加哥滨河概念规划在湖泊与城市步行系统,以及河流在城市中的支流之间提供了最后的关键连接。三、 主要特点分析1.六个街区,六个愿景 河道经过六个街区,在不同的街区设计者表现出不同的设计愿景。这也避免了在雷同体量上面的设计类似,在设计初期采取不同概念是最有效的办法。六个街区的设计愿景分别是木栈道、码头、水广场、河剧场、拱和码头广场。2.狭窄的线性滨水公园整个滨水公园呈线性。它仅占车行道和河流之间

14、相对狭窄的河岸部分。但是这样的空间虽小,但是却能很高地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这样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也能提高作为一座城市的价值,周围的商业也能因此发展起来。 3.近两米的高差从车行到与河岸有将近两米的高差,可以将两个区域(交通用地和城市绿地)划分开。4.大量的桥下空间整个滨河公园要经过5座桥,桥下空间往往属于在生理体验上压抑不佳的负空间。在进行桥下空间的改造的时候,应该做到洁净、光明。桥下因为其上方空间的压制,在视野上应尽量做到开阔。5.相对独立,与河相连的全新功能系统将这些挑战变成机遇,团队为此线性公园提出了新的思路。取代以建筑为导向的充满直角拐弯的步道,将步道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促进形成一系列与河相连的全新功能联系6.多种街区形态新的连接使得滨河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每个街区都呈现出不同形态,代表以河流为基础的一种功能。四、 环境友好特征结合休闲功能的生态恢复策略五、空间结构分析全新步道系统作为一个全新的联系步道系统,概念性规划框架为公园游客提供不间断步行体验。每个类型空间不同的功能与形态使它们可以提供滨河的多样体验,从餐饮、大规模公众活动,到全新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