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题库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1581747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传播学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传播学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传播学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传播学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题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一、填空题1、传播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然传播、动物传播、机器传播和人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分为人对人的传播和_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2、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有_沟通 、协调、教育、 娱乐_。3、教育传播的四要素有 教育者、_教育信息_、教育媒体、受教育者。4、教育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传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是 口语阶段 、文字阶段、电子阶段 、 网络阶段二、名词解释和简答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 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

2、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2、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 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3、简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 互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传播行为来建立关系的学问。 三、论述题1、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 (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4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者从把关人

3、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 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传播方式。 在学校教学传播中,数字化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流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上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式的“翻转课堂”,“移动互联”、 “微课程”(微课)的课程管理系统出现,越来越多的教育应用软件(特别

4、是移动APP、智能教育软件等)会逐步在教学中被采用,从而深刻地影响教育教学。2、简述教育传播学和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异同。区别点:视听教育学以教育媒体为核心,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核心,教育传播学没有核心,同等对待教育系统中所要的组成要素。 教育传播是从整体(所有教育资源)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视听教育学和电化教育学是从局部(教育媒体或现代教育媒体)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学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而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相同点: 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都是为

5、了改进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它们在研究中,都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四、案例分析题(12分)亮亮在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是哪种类型的传播?答:根据传播的定义,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所以,这个过程中肯定存在传播现象。(3分)首先,肯定存在内向传播,比如亮亮的思考:妈妈为什么没有应?(4分)如果亮亮的妈妈听到了亮亮的呼喊而不作应答,其实这就是她对亮亮呼喊的应答,这已构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如果她没有听到,则构不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5分)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一)填空题1、教育传播过程的六阶段:确定传播信息

6、阶段、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通道传送阶段、接收与解释阶段 、 评价与反馈阶段 、调整再传送阶段2、五段教学法的教学策略的主要步骤是: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3、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4、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 、教育信息 、教育媒体 、 编码、译码、受教育者、噪声、反馈与效果5、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这一过程称为编码。译码是指指传播媒体或受播者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的过程。6、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分别是传播者 -信息 -媒介 -受传者-效果 7、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的

7、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策略是 先行组织者策略 。8、(二)选择题1目前的电视基本上是( B ) A 双向媒体 B 单向媒体 C 视觉媒体 D 第四媒体 2、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我们称这一过程为:( A )A. 编码 B. 译码 C. 传导 D. 收集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 C )A. 先行组织者策略 B. 五段教学策略 C. 九段教学策略 D.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4、提出“S_M_C_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 )A. 贝罗 B. 拉斯韦尔 C. 施拉姆 D. 德弗勒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

8、能是( D )A. 教育者的讲授 B. 受教育者的学习 C. 发展教育事业 D. 促进社会进步6、各地举办的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属于哪种传播?( B )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7、大众传播是( A )。 A.间接传播 B.群体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8、网络传播属于哪种传播?( C ) A.组织传播 B.群体传播 C.大众传播 D.人内传播9、人际传播属于( C ) A.面对面的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三)论述题1、阐述拉斯韦尔、香农-韦弗、贝罗传播模式的基本内容,并能作简要的评价。(能画出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图)。

9、香农韦弗传播模式,是从特殊的电报通信中发展起来的,但它能用来解释人类的一半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该模式首次提出了噪声/干扰的概念。(对传播过程的描述比5W更细致。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 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贝罗的S-M-C-R模式: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这一模式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指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但是该模式是单向的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另外,它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也未考虑。2、陈述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的原则。答:教育传播模式是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

10、化形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中个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他反应了教育传播学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操作性、创见性。科学性:构建模式的依据理论要正确; 现实性:源自现实,对现实的归纳 ;简明性:现实的简化形式,突出主要特征;操作性:提供操作的样式,能参照实施;创见性:好的模式不仅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指导3、阐述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四个典型模式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5、选定一种教育传播模式进行分析,评述其优缺点。远程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教师基本上不面对学生,教师的

11、主要职责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去编制远程传播的教学媒体,如教科书、网络课程等。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媒体传送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优点是可以容纳许多的教育对象同时学习,扩大教学的规模。缺点是教师难与学生直接见面,难以及时获得教学传播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影响了教育传播的效果。第三章 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一)填空题1、教育信息具有信息的一切特性,但又区别于其它的科学研究信息,它具有如下特性: 科学性、 目的性 、系统性 、共享性、 多样性 。 2、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辅助性、准确性、适宜性、稳定性、情感性3、教育传播的多符号系统的特性:多符号性、整

12、体性、互补性4、从信息的本质出发,可以得出信息有以下几个特征: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 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 信息可以被传输 、 信息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5、信息体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6、根据戴尔“经验之塔“理论,我们把教育信息的来源归纳为三个方面_教师 、_客观事物_、_教学信息体_。7、语言符号包括 自然语言 和 人工语言 两种。(二)选择题1把符号转换为信号为( A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译码 D 信源编码2、电子教材系统属于:( B )A. 单符号教育传播系统; B. 多符号教育传播系统C. 多符号教育加工系统 D. 单符号教育运用系

13、统 (三)简答题1、简述符号的本质。符号代表事物(艾柯)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施拉姆)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2、简述语言的特性。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多个单个的符号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具有多层次的结构:第一层次是语素,第二层次是一个或多个语素构成的词,第三层次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语言是线性的语言的社会性(四)论述题1、阐释象征性理论、经验性理论、使用性理论、普通语义学等语言符号的意义理论,举例解释语言符号的误用现象。象征性理论:语义三角形强调语言意义的三个含义符号的意义字词本身的意义指示物的意义在个人心目中的意义。经验性理论:强调语言与经验之间的关系,认为语

14、言会强烈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与经验,同时人们的生活与经验也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形式。使用性理论:把语言视为人类传播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强调语言意义与行为的关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普通语义学:着重研究语词及语义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其分析了一下几种情况: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而事物的特征是无限的预言师抽象的,而事实是具体的。由于语言在认识现实反应现实上存在局限性,导致了语言在传播信息时出现了种种语言运用的失当现象,如温德尔.约翰逊提出的死线抽象: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等忽视差异:如“天下乌鸦一般黑”“无奸不商”的说法。非此即彼:如好与坏、贫穷与富贵等主观倾向:人们使用语言时候会流露出倾向性:如“这房间真小”“这场演出真精彩”等。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一)填空题1、传播通道包含有三个基本要素: 编码 、 译码 、 信道 。2、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其特点有:通道中传递的是教育信息 、 信宿端是特定的对象-学生、源端的主要对象是教师3、干扰指影响教育信息传递效果的各种消极因素,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在通道中传递的非教育信息 、二是在通道中传递的教育信息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