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551213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2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2-,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四,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激化了工农矛盾。,五,六,-3

2、-,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二,三,四,五,六,一,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亟需恢复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3.意义 (1)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实践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4-,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二,三,四,五,六,一,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

3、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5-,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二,三,四,五,六,一,3.评价 (1)积极: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该体制。,-6-,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二,三,四

4、,五,六,一,四、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内容 (1)农业: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7-,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二,三,四,五,六,一,(2)工业: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8-,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二,三,四,五,六,一,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5、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苏联当时的混乱。 2.内容 (1)农业领域: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3.评价 (1)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9-,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二,三,四,五,六,一,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2.内容 (1)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

6、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政治领域: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结果 (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10-,知识笔记,疑难禅释,1,2,1.易误提示:新经济政策的本质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联)19211928年推行的经济政策,它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政策。它并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11-,知识

7、笔记,疑难禅释,1,2,2.易误提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而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1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列宁 史料二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

8、判断。 列宁 史料三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列宁强调实施该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缺陷? (2)根据史料二,指出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什么。 (3)史料三表明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变化?对此如何认识?,-1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1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1)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

9、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转变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1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斯大林模式 史料一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苏联史 史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16-,考点一,

10、考点二,考点三,答案,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苏联工业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何突出特征?,-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 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高投资。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实行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史料一 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

11、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史料三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刺向了党的心脏。” 摘编自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着怎样的不足。说明了什么? (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 (3)根据史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重心有何转移。

12、结果怎样?,-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一新经济政策 【例1】 (2014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苏联的工业化措施,考点实际指向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出题意图在于考查探究、归纳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对于本考点来说,利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是高考中经常出

13、现的。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牢记新经济政策的特点。,-22-,考向一,考向二,解题思路:审题干,找题眼:“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看关联,排错误:根据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A、C两项错误;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联所学,定答案: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 答案:D,对点训练1 (2015海南单科,17)

14、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23-,考向一,考向二,答案,解析,-2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二斯大林模式 【例2】 (2015课标全国,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

15、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试题立意:本题以苏联粮食产量和粮食出口数据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辩证地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作用,既要看到其对苏联工业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它对苏联农业所产生的滞后作用。,-25-,考向一,考向二,解题思路:审题干,找关键: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至694.8亿千克,而同一时期的苏联粮食出口却增至518亿千克。 联所学,找关联:苏联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政府主导,通过农业集体化,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

16、化积累资金,题干材料恰恰体现了苏联工业化的这一突出特点。 审题肢,定答案: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这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还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上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的做法,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对点训练2 (2013课标全国,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6-,考向一,考向二,答案,解析,-27-,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