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摇蚊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97799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摇蚊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稻摇蚊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稻摇蚊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稻摇蚊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稻摇蚊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稻摇蚊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摇蚊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稻摇蚊,Rice midge,稻摇蚊Chironomidae,别名:红虫子、红线虫 分类地位:双翅目、长角亚目、摇蚊科 主要危害的有黄、黑、绿摇蚊三种。 主要为害: 以幼虫为害水稻的幼根和幼芽,造成浮苗,并取食未发芽的种子胚及胚乳,使种子不能发芽,水稻秧田和直播田受害严重。,稻摇蚊为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卵:椭圆形,包于透明状的胶质卵囊内。乳白,透明,成块,多产于飘浮水沫或飘浮物上。每囊有卵粒80200 粒,各粒卵连成一条锁链状并弯曲成螺旋状。 幼虫:分无气门式和后气门式二类,体圆柱形,无足,前胸及肛节各具伪足一对,无明显体鬃, 有软毛,最后一节有一背丛毛,行动时以

2、腹肌的伸缩在水中上下扭动。黄摇蚊幼虫为无气门式,其血液中含血红素,缺氧时,血红素可使血液结合足够的氧,供呼吸之用,因而无论在粉水或污泥中均可见到它。同时,这种血红素使其体呈红色, 因此人们称为“红丝虫”、“ 红虫子” 。黑摇蚊和绿摇蚊幼虫属后气门式,在水中缺氧时,幼虫浮于水面扭动,使后端气门与实气接触。由于她们体形小,体色白色或近白色,而且能作泥巢以抵御寒冷。,蛹:裸蛹,长约1015mm,头顶有毛一对,尾端有长毛两束。 成虫:体小,23mm,灰黄色,复眼黑色,中胸背板上有品字形三条黑纹,雄触角环毛状,雌触角丝状。翅短于身体,静止时举起前足并颤动如触角状,口器不适合刺吸。每年发生23代,第1代为

3、害水稻。以肾和成虫在杂草中越冬。成虫于第二年5月上旬出现,5月下旬产卵,34天卵孵化为幼虫并为害。秧苗受害轻者生长缓慢,白根少而短,叶片有1020枯萎;重者全部枯黄死亡。,生活习性,是以黑摇蚊为优势种的复合群体,一年发生2-3 代, 世代有重叠,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水稻,以成虫在蒲草、芦苇等枯叶草垫上越冬。越冬成虫于五月上旬陆续飞翔活动,交尾产卵, 随即早播稻田里就出现泥巢幼虫,泥巢多为“ S ” ,五月下旬成虫数量达高峰时, 田间泥巢幼虫也达到高峰,而此时水稻正处在露白、立针和1-2 叶期,因而受害严重, 飘秧死苗现象大量出现。 稻摇蚊成虫均有趋光性,对3600埃长波紫外黑光灯趋性强。它们多成群

4、飞翔, 在群飞中进行交尾;飞翔时, 犹如旋风卷起的尘土,密度极大时如一缕炊烟,定向徐徐移动,且鼓翅成声,每个个体有次序地作“ 之”字形摆动,黑摇蚊成虫飞行高度1-3 米,绿摇蚊飞行高度低于2 米,往往近地面匍匐飞行。,危害症状,以幼虫在稻田蛀食萌动的稻种,为害胚及胚乳,使种子不能发芽。食害幼芽、幼根,初期无任何症状,78 天后稻苗变黄,若将黄苗挖出,扒开泥土,便可见到紧紧缠绕在根部的红色幼虫。 幼虫为害稻根,造成偏根苗,独根苗和无根苗,到明显见到浮苗时,幼虫大部分老熟。,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薄膜覆盖育秧,适当早栽,减轻受害;排水晒田23天,幼虫干死,可抑制稻摇蚊虫的为害。改水育秧为旱育秧,

5、能够减轻稻摇蚊的为害。 2、药剂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1015克,加水1015公斤,在水深4厘米左右时喷在稻丛中。把田水排干后,停一天,在进水口挂一个装有敌百虫的小袋灌溉,当灌溉水深34厘米左右时,停灌堵上进水口,12小时后可杀死幼虫。每亩用5甲拌磷颗粒剂1公斤,拌15公斤土(砂)扬撒,可以兼治其它害虫,效果很好。,褐飞虱,雌虫腹部较长,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成虫 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短翅型,长翅型,若虫,稻蝗,小稻蝗,长翅稻蝗,中华稻蝗,日本稻蝗,中华稻蝗(学名:Oxya chinensis ),成虫雌体长36mm-44mm。雄体

6、30mm-33mm;全身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头部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黑褐色纵带1条,直至前胸背板后缘为止。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后缘。,卵:卵囊为茄形,长约12毫米,宽约8毫米,褐色。卵囊表面为膜质,顶部有卵囊盖。囊内有上、下两层排列不规则的卵粒,卵粒间填以泡沫状胶质物,每囊含卵10-40粒。卵粒长约3毫米,中央略弯曲,一端略粗,深黄色。,若虫:多为6龄。1龄无翅芽;2龄不明显;3龄前翅芽三角形,后翅芽圆形;4龄前翅芽向后延伸,后翅芽下后缘钝角形。伸过腹部第1节前缘;5龄翅芽向背面翻折,伸达腹部第1-2节;6龄两翅芽已伸达腹部第3节中间,后足胫节有刺10对,产卵管背腹瓣明显。,习性与危害,中华

7、稻蝗在我国一年发生l2代。长江以北一年1代。以卵在田边、荒草地,或稻田等地土中越冬。卵在5月上旬开始孵化,跳蝻蜕皮5次,至7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5月上旬至6月上旬若虫出现,810月成虫量较大,再经半月,雌雄开始交配。1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3龄开始趋向稻田,取食稻叶,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 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在蔬菜上为害白菜、萝卜、马铃薯、豆类等。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水稻被害叶片成缺刻,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也能咬坏穗颈和乳熟的谷粒。,防治,1、稻蝗喜在田埂、地头、渠旁产卵。发生

8、重的地区组织人力铲埂、翻埂杀灭蝗卵,具明显效果。 2、保护青蛙、蟾除,可有效抑制该虫发生。 3、抓住3龄前稻蝗群集在田埂、地边、渠旁取食杂草嫩叶特点,突击防治,当进入34龄后常转入大田,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氯氰灵乳油10002000倍液。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4、大面积发生时应使用飞机防治。,飞蝗,成虫的体长,雄虫为32.448.1毫米,雌虫为38.652.8毫米;体色常为绿或黄褐色,可因型别、性别和羽化后时间长短,以及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触角丝状;具1对

9、复眼和3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后足明显较长,善跳跃。前翅透明狭长,具有光泽和暗色斑纹;后翅透明,静止时折起,为前翅覆盖。腹部第 1节背板两侧具鼓膜器。腹部末端雄虫下生殖板短锥形,雌虫为1对产卵瓣。雌虫一生可交配2025次,一生所产卵粒总数平均为300400粒。在中国年发生24代,无真正的滞育。 蝗灾大发生与气候及水文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旱涝关系更为明显。如在淮河流域,以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几率最大,其次为前年干旱而后一年大发生;就水涝而言,则以前两年涝、间隔一年大发生的几率最大。海河流域的内涝蝗区是先涝后旱的大发生几率最大。一般规律是雨量愈大,对当年蝗虫的发生愈不利。 群聚、扩散、迁移。是东亚飞蝗适应环境的行为特性,也是调节种群数量与空间分布的方法。可据以进行蝗情测报和采取防治措施。,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1.虫卵 2.若虫(群居型) 3.若虫(散居型) 4.成虫(雄性、群居性) 5.成虫(雄性、散居型) 6成虫(雌性、群居型) 7成虫(雌性、散居型),大豆食心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