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2947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公孙仪相鲁而嗜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公孙仪相鲁而嗜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公孙仪相鲁而嗜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公孙仪相鲁而嗜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公孙仪相鲁而嗜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公孙仪相鲁而嗜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公孙仪相鲁而嗜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 泰伯【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 21 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

2、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 81 子曰:“泰伯(1)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 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 ”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 【评析】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

3、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 。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 【注释】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 x,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

4、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 【评析】 “恭”、 “慎”、 “勇” 、 “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 “葸”、 “乱”、 “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 【注

5、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 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2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 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

6、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 ,斯近信矣;出辞气(6) ,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 存。 ”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

7、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 bi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 【评析】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

8、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 (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 【注释】 (1)校:音 ji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

9、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 【评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问于不能”, “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 “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

10、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 15 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3【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

11、,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88 子曰:“兴(1)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 ,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

12、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 解释二: 如果人民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他们的做法;如果人民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教育他们。 【评析】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 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 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 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

13、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评析二】很多人以为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 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候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

14、,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

15、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4“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 【原文】 810 子曰:“好勇疾(1) 贫,乱也。人而不仁(2) ,疾之已甚(3)

16、 ,乱也。 ”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 【评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 仁德” 。 【原文】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译文】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 【原文】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 【注释】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