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289942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1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 深圳大学 ?张吉良 ? ?提? 要: 释意学派创始人 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认为: 口译过程包括源语理解/ 阐释、 意义? 脱离源语语 言外壳?和目的语表达这三个步骤, 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信息处理过程。本文追溯了释意学派口译模型 形成的过程, 认为: 它的诞生展示了释意学派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 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 并为后续口译信息处理模型的诞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但是该模型对释意学派?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轻描 淡写, 对口译信息处理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也避而不谈。基于此, 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理论, 认为口译 的

2、信息处理是由控制性与自动化加工联手、 串行和并行处理配合、 自上而下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共同参与 完成的。 ? ?关键词: 口译; 认知心理学; 巴黎释意学派 1. 引言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主要包括口译过程三 角模型( 简称释意模型) 、 ?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 说( 简称? 脱离?假说) 和会议口译办学模式三部分 内容。其中, ? 脱离?假说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会议口译办学模式关乎口译教学和口译员培训, 两者都激起了国际口译界的浓厚兴趣, 许多学者 为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释意模型却很少有人关 注, 只有个别学者作过零星点评。有鉴于此, 本文 拟对此模型作一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文章将追

3、 溯释意模型的起源, 阐述其理论价值, 并把它同其 它口译过程模型相对照, 然后针对其不足作出修 正和补充。 2. 释意模型的形成 在国际口译研究史上, 最早关注口译过程的 是职业译员 Jean Herbert。Herbert( 1952) 把口译 过程分成理解、 转换和表达三个步骤, 但他讨论的 主要是语言转换和口译技能问题, 并未触及在这 些操作活动之下的译者心理。后来德国人 Julius Wirl 研究了翻译的心理过程, 指出翻译过程的本 质就是源语文本的意义和语言形式分离, 即意义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转引自 P?chhacker, 1992: 212) 。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 脱离

4、?假说。 继Herbert 之后, Seleskovitch( 1962) 提出了 一个口译过程的三分法, 指出口译不是一种语言 符号的转换活动, 而是一个? 意义?的理解与再表 达过程, 它包括理解、 意义与语言形式分离、 重新 表达三个步骤。后来 Seleskovitch( 1978: 8) 又明 确指出: 口译过程可大致划分为语音感知、 迅速抛 弃语 言 外 壳 保 留 信 息 的 思 维 表 征 ( mental representation) 、 用目的语表达三个程序; 这? 不是 一个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线性转换 过程?, 而是? 一个三角形的过程 ( a triangu

5、lar process) ?( 同前: 37) , 在这个过程中,? 口译员对讲 话人的思想理解得越透彻, 就越容易成为他自己 的思想, 这三个步骤也就越像是两个?; 因为口译 中的理解是迅速完成的, 译员很难觉察到它的存 在( 同前: 85) 。此后 Seleskovitch 又把口译过程分 解 为 理 解/ 阐 释、脱 离 源 语 语 言 外 壳 ( deverbalization, 一个发生在理解之后的隐形心理 操作阶段) 和重新表达三个步骤, 并给出了一个很 直观的三角模型( Seleskovitch 来源语和目的语分居三角形底部的两侧, 意义 则位居顶端; 虚线代表着从一种语言直接转

6、换为 另一种语言的代码转译( transcoding) ( 只适用于 对术语、 数字、 名称等语言项的传译) , 而把对源语 讲话释意( interpreting) 后获得的意义用目的语重 新 表 达 出 来 的 过 程 则 是 一 个 释 意 翻 译 ( 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的过程, 也是口译的主要 方式。至此, 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正式形 成( 见图 1) 。 ? ? 实际上, Seleskovitch 的口译模型隐含着以下 基本假设: 1) 口译是一种有人的思维参与、 受译者因素 ?74?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LTP) 2011 年第 2 期 图

7、 1? Seleskovitch两种版本的口译三角模型(Seleskovitch ? ? 2) 口译的对象是讲话的意义, 而非承载意义 的语言外壳; 3) 口译是一个意义的理解与再表达过程, 同 时伴有在语言组合( language pair) 结构相似的情 况下从一种语言符号直接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符号 的代码转译活动; 4) 语言和思维是可以分离的, 意义的理解与 储存不需要语言符号的介入; 在认知系统的参与 下, 译员对源语讲话进行解码, 并将理解到的意义 与源语讲话的语言符号和结构分离, 以一种非语 言的意识状态留存在大脑之中。 3. 释意模型的贡献与不足 1) 释意模型的贡献 ( 1)

8、显示了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 东西方翻译研究习惯于制定法则 以指导翻译实践, 因而具有很强的工具性( 参阅谭 载喜, 2004; Munday, 2001) 。但 Seleskovitch 却致 力于口译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和描写, 研究的对 象也从可感知的、 具体的话语文本和口译技巧转 向不易感知( 无意识) 的口译心理过程。这一研究 视角和研究对象的转变改变了同期国际译学研究 重客体轻主体、 重规定轻解释描写的研究传统, 显 示了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 翻译研究分为两类: ? 一类关注翻译过程, 研 究其内在转换技巧, 是一种前瞻式研究; 另一类则 研究翻译 成品, 属后顾式研 究?

9、( Wilss, 1978: 351) 。早期口译研究主要关注口译成品, 分析语 言转换得失, 探讨总结口译技巧, 评价译语质量 ( 参阅 Herbert, 1952; Rozan, 1956; Paneth, 1957, 2002) , 因此多属于后顾式研究。但是随着释意学 派的崛起, 口译研究的焦点便逐渐从语言转向了 以意义为核心的口译过程。而口译过程研究若按 照方法和目的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把口译 当作一种能力来研究, 另一类则把口译作为一种 活动来考察。二战后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使人们对机器翻译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渴望。但要 使机器象人一样做好翻译工作, 就要首先对人工 翻译的

10、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以便给计算机编 程, 使其模仿人的翻译行为。由于计算机研究主 要由数学家和来自其它领域的自然科学家承担, 所以翻译过程研究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自然科学的 研究方法, 将翻译过程视为一种相对静止的、 有规 则地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认为它可以程序化、 形 式化( formalized) 。于是研究人员多采用语言学, 尤其是计算语言学和数理逻辑的研究方法, 提出 假设, 建立模型, 设计程序。因为? 他们相信人类 语言在语法、 语义等方面都具有普遍性, 而且在内 核上人们的经验也是相通的, 正是这构成了口 ( 翻) 译的基础, 因而总相信存在着一个确定不变 的内核, 译者只要努

11、力就一定能把它找到?( 黄琼 英, 2003) 。但 Seleskovitch 却? 一反常态?, 她在传 统的、 大的? 翻译研究场?中另辟蹊径, 大胆摒弃了 笔译研究重? 客体?( 译作) 轻? 主体?( 译者) 的传 统, 从人的认知思维入手研究口译过程, 展示了大 胆的学术创新精神。 ( 2) 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 释意理论诞生于 20 世纪 60、 70 年代, 当时语 言学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受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 影响,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词 语和句法结构决定的, 所以他们过多地关注语言 的内部系统, 强调对文本语言结构形式的分析, 认 ?75? 外语教

12、学理论与实践( FLLTP) 2011 年第 2 期 为只有可感知的、 确实的( tangible) 才是科学的, 只有语言学理论才能解释翻译现象。受语言学界 的影响, 很多翻译研究人员也只是从语言转换的 角度看待翻译问题, 专注于双语文本语言结构形 式的对比, 却忽视最具个性、 会思维的人这一翻译 行为主体对翻译活动造成的影响。但丰富的职业 会议口译员经历使得 Seleskovitch 坚信: 口译是一 种交际活动, 其对象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而不 是他所使用的语言; 要理解讲话人的意思, 就必须 把讲话的语言意义和译员的非语言知识结合起 来; 在口译过程中, 介于理解和表达之间存在着一 个

13、隐形的、 意义?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中间环节 ( Seleskovitch, 1978: 8) 。于是 Seleskovitch 果断放 弃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口译研究, 把目光投 向了口译活动的主体? ? 译员, 希望通过对人的 认知结构和心理活动的考察来解释口译过程中意 义的理解、 储存、 提取与表达。虽然 Seleskovitch 在提出? 脱离?假说时并未拿出确凿的证据, 因而 带有强烈的主观经验色彩, 但她把口译过程和人 的心理体验结合起来, 认为译员对源语讲话意义 的理解就是把百科知识、 主题知识和语境知识同 讲话的语言意义结合起来, 对语义进行渗透和限 定, 去除其多义和歧义

14、的结果。这就把口译和人 的认知思维紧密联系了起来, 使口译研究染上了 浓厚的认知心理学色彩, 具有了明显的跨学科特 征, 也使其模型具有了动态特征和更强的解释力。 Seleskovitch 口译三角模型的提出, 是对国际口译 研究作出的最独特、 最有价值的贡献, 它在客观上 呼应了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初实验心理学家的 口译认知心理( 信息处理) 研究。释意学派关于口 译是译员的语言知识、 百科知识、 主题知识和交际 环境共同参与的认知活动的论述, 使人们认识到 ? 口译过程的实质是心理的而非物质的?( 刘绍龙, 2007a: 11) , 口译研究的前景在于向认知心理转 向。同时,

15、 以释意学派为代表的职业译员集体性 参与口译研究, 关注口译的心理过程, 使得口译认 知心理研究真正由做口译、 懂口译的人来做, 这为 口译研究注入了强大生命力, 推动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跨学科口译认知心理研究的蓬勃发展, 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 ( 3) 为其它口译过程/ 处理模型的诞生提供借 鉴和参照 由于目前我们还无法直接观察到人脑? 黑匣 子?里发生的认知思维操作, 所以口译的信息处理 活动在今天看来仍然隐秘而又复杂, 仅凭一种理 论模型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因为任何一种模型都 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描写, 而非全景式描绘, 所以都有其局限性。此外,

16、随着 人们认识的加深, 早期模型的局限与不足就会逐 渐暴露出来, 需要提出新的更具解释力的模型来 弥补其不足。 目前, 人们业已提出的各种口译模型主要分 为 3 类, 即: 社 会 ? 职 业 与 机 构 模 型 ( socio - professional and institutional models) 、 交际互动模 型 ( interactionmodels ) 和 信 息 处 理 模 型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 。其中, 信息处理 模 型 又 可 以 进 一 步 分 为 口 译 过 程 模 型 ( interpreting process models) 、多 重 任 务 模 型 (multiple -task models) 和复杂操作模型( complex operations models) 三种类型 ( P?chhacker, 2004: 84 -109) 。作为国际口译界最早提出的口译信息 处理模型之一, 释意学派三角模型就属于口译信 息处理模型中的过程模型。继释意模型之后, 国 际口译界提出的其它口译信息处理模型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